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微公益 >> 资讯传播  >> 正文

山海同心 苍洱蝶变——上海浦东与云南大理携手战贫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华社上海9月14日电 题:山海同心 苍洱蝶变——上海浦东与云南大理携手战贫记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丁怡全

  黑潓江畔,数千亩香水柠檬清香扑鼻;无量山上,葱郁茶场掩映着古朴民宿……上海市浦东新区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过投资金、派干部、做项目、建机制,西南边陲的大山里留下了“浦东印记”,大理州的11个贫困县也在“山海牵手”中全部脱贫。

  对症下药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机盎然

  大理州巍山县,澜沧江支流黑潓江从这里穿流而过。去年5月开始,黑潓江畔种上了一片片清香扑鼻的柠檬树苗,为荒芜的土地注入勃勃生机。

  在巍山挂职的浦东干部金军,是柠檬产业的穿针引线者。多方调研踩点,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几年下来,当地人为金军起了个外号——“金柠檬”。

  “巍山种的柠檬,不是普通的青柠,而是台湾无籽香水柠檬。这种柠檬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结果,经济价值较高。”一说到柠檬,金军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目前巍山已种植香水柠檬6000余亩,今年计划种植1万亩,未来目标是打造“四季香水柠檬之乡”。

  看着柠檬树苗茁壮成长,基地运营方聚丰农业负责人褚丰鑫言语间充满自豪。“原来这片地也就是种种玉米,改种香水柠檬后,周边的农民纷纷过来认养。柠檬长成挂果,还可以加工成柠檬干片、鲜片、精油和果胶,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超过10亿元。”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像巍山的柠檬一样,大理各县在浦东帮扶下,纷纷打响了各自的产业品牌:南涧的茶叶、弥渡的生猪、宾川的水果……“人们都知道大理的‘风花雪月’、美丽风光,而我们看中的是当地独特的气候、光照资源。通过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帮助大理各县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在大理州政府挂职的浦东干部沈李锋说。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浦东新区累计投入沪滇资金1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66个。

  创新机制 壮大集体资产强化“造血”能力

  对口帮扶、扶贫协作,不仅要看带来了什么,更要看留下了什么。

  大理无量山,山脉绵延,云雾缭绕。位于大理州南涧县的沪滇协作综合示范园——罗伯克茶场,就坐落在这高山云雾间。

  罗伯克,彝语中代表老虎出没的地方。脱贫攻坚的东西合力,在这里显得“生龙活虎”。

  运用浦东帮扶资金,一个标准化的茶叶初制所已在罗伯克茶场建立起来。“有了这个初制所,以前人工操作的步骤,现在可以全自动完成,效率高了,碎茶少了,市场宽了,村民的分红也就多了。”86岁的茶场老场长李正林说。

  茶场的一些老建筑,也在浦东资金支持下,被改造成精品民宿项目。未来,罗伯克茶场不但产茶卖茶,还可以提供研学、游学服务,“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南涧茶文化走向国际。

  “我们把浦东帮扶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量化成村集体资产,再出租给茶叶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收益,有效破解村集体资产空壳的问题,带动农民增收。”南涧县委书记吉向阳说。

  通过壮大集体资产,强化“造血”能力,这样的机制创新,在浦东与大理的东西扶贫协作中还有不少。

  在弥渡县的生猪养殖基地,浦东援滇干部赵洪路算了一笔账:沪滇资金投入4085万元建成的27栋生猪养殖厩舍,出租给跨国企业正大集团,每栋每年收益达26万元,带动870个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

  治理升级 让乡村有“看头”生活有“奔头”

  东西扶贫协作,不但让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乡村环境更有“看头”、农民生活更有“奔头”。

  大理州宾川县的尼萨村,居住着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98户、358名村民,以傈僳族和彝族为主,48岁的彝族汉子李树军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我们住在80公里外的深山里,村里条件很苦,有人形容是‘种一坡坡、收一箩箩’。因为水电设施差,生活也简单,没事就围着屋里的火塘,泡茶、喝酒、烤土豆。政府动员搬迁,好多老人不愿意,担心搬到外面不习惯。”李树军说。

  “所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宾川县委书记杨泽亮说,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方面东西协作帮了大忙。

  在沪滇资金支持下,如今的尼萨村建起了无籽石榴、沃柑等经济作物基地,一亩石榴能卖到3万元以上。村里还修了小广场、图书室、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村民子女可以就近上学。

  不但人居环境美了,乡村的社会治理也升级了。南涧县龙凤村建起了爱心超市,村民们从事公益活动,或者孩子考上大学的 ,都可以获得积分去超市兑换商品。祥云县则参考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建了20多个“雨润家园”服务站,从党员活动、农家书屋到纠纷调解,居民很多日常需求家门口就能解决。

  从深山搬到尼萨村的新居后,李树军开了一个小卖铺、买了一辆小轿车,后来还带妻子补拍了一张婚纱照,照片上的一家人笑意盈盈。尼萨,傈僳族语里是“幸福”之意,如今在李树军家里已经变成了现实。

相关新闻
定西青年福州工厂脱贫追梦记

印染厂里,马伟刚利索地转动着圆桶,让白色的蕾丝布随机器卷入脱水管道,接着从另一端整理好半干布料送往下道烘干工序。这名甘肃定西小伙子工作的熟练程度与其他工人无异,仔细看,才会注意到他时而抽动的面庞和微微摇晃的身体,这是一位残疾青年。   伴随轰鸣的机器声,马伟刚成为印染厂的脱水理布工已3年多了。这条位于福州长乐区的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车间流水...

在西部沙漠引种火龙果——台商张硕元甘肃扶贫记

清晨6点,天色微明,张硕元拿着记录本走进火龙果种植大棚。树苗已超过他的肩头,侧枝下垂正成长为结果枝,他埋头记录生长情况,喜悦的表情在黝黑的脸上慢慢绽开。   “树苗长得比预期好,按期结果没问题。”年过五旬的张硕元把火龙果种植看成是自己的二次创业,而这次他还肩负着帮助当地村民过上好日子的重任。   张硕元来自台湾桃园。1997年,三十出头的他来到大...

扶贫路上的青年志愿者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叫扶贫青年志愿者。围绕政策宣讲、信息对接、项目帮扶、问题反馈、效果评估、支教助学等内容,他们开展专项扶贫志愿服务活动,为扶贫攻坚大业添砖加瓦 扶贫路上的青年志愿者 台海网9月1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从2004年起,我省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基础上,每年招募3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三明、南平...

“烂坝”变身记——大凉山扶贫产业掠影

这是9月2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拍摄的甲甲沟新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相关新闻:   “烂坝”变身记——大凉山扶贫产业掠影   这是8月31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拍摄的铁骑力士实业标准化繁育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扶贫扶智 兴业银行再捐750万支持政和县第三实验小学建设

扶贫先扶智。在今年4月政和县脱贫“摘帽”之后,兴业银行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近日再次向福建省政和县教育局捐资750万元,用于政和县第三实验小学建设。至此,兴业银行共向政和县第三实验小学捐资1500万元,向政和县投入教育扶贫捐赠款累计达2300万。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政和县僻处闽北、浙南交界,是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也曾经是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