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微公益 >> 资讯传播  >> 正文

坝上人家:骏马驰骋奔小康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华社石家庄8月31日电(韩春明、薛有岭)夏日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天蓝、云淡、草绿、水净。走进京北第一草原,放眼四望,一匹匹骏马驰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如今靠马业走出了一条小康之路。

  大滩镇小北沟村的郝树军,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坝上汉子,可说起马来却眉飞色舞、头头是道,他说外地游客到坝上都要骑骑马,不骑马好像没完成任务似的。他家里两口人,去年通过租马挣了3万多元,售卖小马驹又增加了几千元,现在不但脱贫了,而且奔向小康。

  京北第一草原所在地大滩镇作为内蒙古高原的起始部,历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天然牧场,积累了丰富的养马技术。“一匹马脱贫、两匹马致富”是大滩镇党委书记孙旭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自发展旅游以来,群众的第一桶金就是从牵马得来的,他们把自有马匹出租给管理公司一个小时可收入60元,牵马每小时又能挣20元,一匹马带来的平均年收入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一万多元。大滩镇拥有公司化管理的马队8个,用于经营的马匹2700多匹,10个旅游专业村的群众通过租马、牵马获得收益,其他村民还可通过相关的务工获得收益。

  据丰宁县副县长袁卫国介绍,近年来,丰宁大力打造马文化,把马业作为脱贫产业,以大滩镇为核心的京北草原旅游区现有马匹10000余匹,相关从业人员近5000人,马业的年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每年吸引国内外骑马爱好者100多万人次,以马业为主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马业已经成为坝上百姓家庭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如今,丰宁县以“马文化”打造的特色小镇“中国马镇”旅游品牌已在京北第一草原落地,建设马匹交易中心、马匹繁育基地、马术健身基地,形成养马、育马、赛马、训马完整体系。马产业的不断发展,推进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真正实现了靠马产业扶贫、靠马文化奔小康。

相关新闻
盛夏草原 激情套马【组图】

7月31日,一名套马手正在套马。 当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在巴彦胡舒苏木白马繁育基地的草原上进行套马活动,向广大游客展示套马技艺和草原民俗文化。 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7月31日,一名套马手正在套马。 当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在巴彦胡舒苏木白马繁育基地的草原上进行套马活...

碧野千里金银滩【组图】

这是7月30日拍摄的金银滩草原(无人机照片)。 盛夏时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青山滴翠,碧野千里,宛如一幅壮美画卷。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7月30日拍摄的金银滩草原(无人机照片)。 盛夏时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

草原上的火山群【组图】

这是乌兰哈达火山群的一处火山口(7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   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草原上。夏日里,绿草青青,一碧千里,坐落在草原上的火山与周边的风景构成一幅幅壮美画卷。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这是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几座低矮...

乌兰毛都草原盛夏即景【组图】

乌兰毛都草原上的一处蒙古包(7月1日摄)。 盛夏时节,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乌兰毛都草原绿意盎然,风景醉人。 乌兰毛都草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属丘陵山地草原,风光独特。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乌兰毛都草原上的勒勒车(7月1日摄)。 盛夏时节,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

“红马甲”化身“清道夫” 护航绿色电力走廊

5月26日,祁连的天气难得如此晴好,天空碧蓝如洗,冉冉升起的旭日染红了天边,远处山顶还残留着风雪过后的痕迹,在阳光的照射下,雪山更是熠熠生辉。在“一”字排开的铁塔银线间,一队党员服务队“红马甲”的身影却格外显眼,给枯黄的草原添了一丝别样色彩。   “薛师傅,草原上能有什么垃圾,附近没有多少住户,这里除了牛和羊还能有什么?”周伟望着眼前一望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