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微公益 >> 资讯传播  >> 正文

荒山变绿洲,青海德吉村的“幸福密码”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光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夏日的青海,山峦披绿。沿黄河岸行驶,记者来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一走进村子,露天沙滩、水上游乐码头、休闲文化广场还有一排排整齐的藏式院落让人目不暇接。

  “那是金色太阳的恩情,犹如南瞻部洲的珍宝……”一处农家乐里,老板娘闹尖措欢快地唱起了藏族歌曲。“只要来客人,我都会唱,希望我的歌声能让游客记住,下次还来我家吃饭!”闹尖措高兴地对记者说。

德吉村村民闹尖措 光明图片/刘希尧摄

  住新房,当老板,每天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喜迎八方游客。几年前,这样的日子闹尖措想都不敢想。“以前住在山上,用水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一家6口人就靠种小麦、土豆维持生计。如今搬下来开农家乐,一年下来全家收入有8万多元。”提起生活的变化,闹尖措笑得合不拢嘴。

  因地处交通不便的浅脑山区,自然条件恶劣,2017年闹尖措和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946人,搬到了现在的移民安置点。

  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和交通便利等优势,打造了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如今搬下来的农牧民全都吃上了旅游饭。“除了开农家乐、经营特色小吃,我们还结合生态管护、旅游开发、产业扶持等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解决了352人的就业,群众真正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德吉村第一书记洛加才让说。

  2018年10月,德吉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第二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德吉村名列其中,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

  曾经黄河岸边一块贫瘠的土地,曾经偏远草场饱含艰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迁,让荒山变成了绿洲,让梦想照进了现实,更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之困境。

  “德吉”在藏语中意为“幸福”,如今德吉村的村民们正以党的扶贫政策优势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双擎”驱动,笃定前行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

相关新闻
“三峡第一村”脱贫记【组图】

这是白龙村一角(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小朋友在白龙村玩耍(7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白龙村村民劳作后回家(7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这是5月30日拍摄的白龙村田园综合体施工作业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

全国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470万人次 带动贫困劳动力脱贫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把技能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2017年以来,全国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470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培训665万人次。在山西吕梁,“吕梁山护工”从最初的“脱贫能手”发展蜕变为“带富能人”,在端稳就业饭碗的同时,摆脱贫困奔小康。 ...

一枝一叶总关情丨“靶向治疗”拔穷根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贫困村民王三女。 在吕梁山区深处的山西省岢岚县,习近平亲切看望患多种疾病的贫困户王三女,要求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

习近平时间丨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脱贫是攻坚战,稳脱贫则是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全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还同步搬迁500万非贫困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

三明:精准滴灌 小康花开千万家

台海网8月10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三明市所辖12个县区市都是原中央苏区县。作为全国7个之一、全省唯一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三明的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精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