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翩翩筑巢来
五十五岁的黄书勇是官塘村的木匠,可日子过得愁苦:自家没有住房,夫妻俩住在栏圈楼上,一儿两女没有单独的睡处。黄书勇也曾努过力,但始终没找到走出困境的路子,最后泄气了,酗酒、抱怨、发脾气,一家人过得憋屈。2001年,妻子一气之下,带两个女儿去了他乡。二十岁的儿子黄少林也负气外出,整整六年没与父亲联系。黄书勇变得更加乖僻,守着摇摇欲坠的栏圈,睡了醒,醒了醉。
2017年11月,民警杨振接手黄书勇的脱贫工作。他连续去黄家几次,总是见不到人,打电话给黄书勇,聊不上两句,对方就挂了。山不过来我过去,杨振选择晚上登门,终于见到睡在栏圈楼上的黄书勇。黄书勇见杨振如此心诚,心有点软了,你一言我一语拉起家常,谈到动情处,不禁抽泣起来,心里的抵触也被泪水冲刷个干净。
黄书勇想有自己的房子,想念离家多年的妻儿。他握住杨振的手说:“只要能帮我把房子建起来,我都听你的。”
解开黄书勇的心结后,杨振替他写申请,报镇政府批准解决了二十吨石粉和一万块钱。这点补助还不够,杨振又联系工地,让黄书勇去打零工。黄书勇埋头干,半年下来,三万块钱揣进了腰包。
钱的问题一解决,杨振就帮着黄书勇把家里栏圈拆掉,买来材料,在原址上盖新房。那阵子杨振天天泡在黄书勇家,指挥工人忙上忙下。差人手时,就亲自上阵搬运砖块,抬运灰浆。努力三个月,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新房修好了。栏圈变戏法似的成了砖房,黄书勇乐得合不拢嘴。
光有房,还不够。杨振与镇里联系,硬化了黄书勇家三百米的连户路。看到黄书勇还辛辛苦苦挑水吃,就掏钱买来水管,从一公里外的山弯里引来洞穴水,又买来一个铝制的水塔,可蓄水一吨多,以防缺水。为了让黄书勇走上致富路,杨振综合市场信息,帮他重新规划生产,种起辣椒、高粱、油菜,去年又增收八千多元。
入夏时节,杨振去官塘村看望黄书勇。人刚到院边,就听见屋里传来“咣咣”的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黄书勇干起了木匠老本行,屋里摆放着几十只半成品木甑子、木盆、木桶。一问才知,是黄书勇自己联系的活计,加工好后四十元一件批发出去,有空时在家中干干,就能净挣四千多元。黄书勇放下手里活计,乐滋滋地告诉杨振,妻子、孩子都回来了,儿子还将屋粉刷了一遍,并计划下半年把厨房和猪圈修好。
谈话间,一只燕子飞进房来。“今年初春就有燕子来我家筑窝。燕子和人一样,都喜欢住新房子。”黄书勇幽默地说。只见屋角的燕窝上,两只雏燕喳喳叫着,黑黑的眼睛骨碌碌转,张着小嘴等着妈妈喂食。燕妈妈将昆虫塞给雏燕后又飞出屋子,一个漂亮的俯冲,滑过几块漠漠的水田。
并蒂莲开绿波中
杨昌强站在水田里,忙着打捞小龙虾。捞起的小龙虾被倒在一个塑料桶里,挥着大钳子。杨昌强动作轻快,将大个的择出来,将小个的放回水田。不一会,一篓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上称、打包、装车、微信转账,被运往县城一家夜宵店。
眼前干练、精神的杨昌强,几年前还是一位贫困户。七十多岁的父母身体都不好,转了不少医院,花了不少钱,还要终身服药。2015年,杨昌强又因劳累过度,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住院治疗后,医生要他卧床静养一年。家中一下子有了三位病人,儿子还在读高中,活谁干、钱谁挣?夫妻一合计,决定杨昌强在家中养病,顺带照顾父母和儿子,妻子何翠去浙江打工挣钱,一家人就这样分开。
歇了一年多,杨昌强可以下床干点轻活。他想,自己是一家之主,得想法子挣钱还债,不能让妻子在外打一辈子工。帮扶民警戚涛的出现,让处在迷茫中的杨昌强看到了希望,两人商量后,决定饲养淡水小龙虾。没钱,戚涛出面贷款二十万;没场地,村里调整解决二十四亩水田;没技术,参加镇里举行的培训班。2019年9月,两人到江西一次性买来一千六百公斤淡水小龙虾种,开始投田喂养。
杨昌强细心勤快,整天都在田里打捞水草、按时消毒、定时投食。他的小龙虾养得好,餐馆找他预订小龙虾的电话也越来越多。
脱贫的路子找得准不准,杨昌强的忙碌就是答案。
现在的杨昌强时常念叨:“忙不开,忙不开呀!好在媳妇就要回来了。”他的妻子在外打工五年,没少吃苦。如今家中小龙虾饲养基地越来越兴旺,正缺人手,夫妻俩也该结束揪心的牵挂了。他天天盼望妻子早日回家,夫妻俩同心合力,守着家门口,把钱挣到手。
该给小龙虾投食了。杨昌强手提半袋煮熟的包谷和黄豆,站在田埂上将料撒在田中,挥洒的动作十分熟练、有力。喂料轻声落入水田里,溅起一串串水泡。田里的荷花已长出了宽大的叶子,昨夜的雨水还积在上面,风吹来,如一粒硕大的珍珠在荷叶间来回滚动,晶莹透亮。
“今年这荷花一定会开出并蒂莲来。”戚涛打趣着杨昌强。杨昌强会意地笑了笑,说:“是啊,夫妻同心力量大。”
一阵微风吹来,荷叶相互挨挤着,发出簌簌的声音,夕晖洒在水田里,金灿灿的一片水波顺风铺陈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