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线上平台
网络资源的接入,构筑了西藏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截至2019年底,西藏共有826所中小学接入网络,覆盖率为86.3%,其中出口宽带100M及以上的中小学比例为28.98%。
人们对网络教育的期待不止于互联互通,更进一步希望促进教育公平。在这种理念驱动下,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建设的“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应运而生,如今注册用户近60万、总资源数超过12万。
“珠峰旗云平台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线上教育平台。”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电教馆馆长朱生高介绍,“最多时有7万人在线,1.3万人同时上线,超过5万名教师在接受培训。”
平台集成了各类课程资料、教学视频以及别具特色的藏语教学辅导材料,师生可以免费使用,学习西藏乃至全国一流教师的课程与教研资料。“偏远地区的师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成本大大降低。”朱生高说。平台上除了有课本扫描版本,还配有相应视频、语音资料。朱生高点开一个视频链接,“比如‘傅科摆’这种大型实验,以往教师要么口头讲解,要么自己找网络资料,现在可以直接在平台上看。”
珠峰旗云平台还是远程授课的直播平台。“平台专门为远程课堂设计,比现在市场上一些软件更加适合授课。”朱生高说,去年,拉萨拉鲁小学教师郝家琼为山南市浪卡子县和那曲市申扎县的学生带来了一堂远程连线课,老师可以远程提问,幻灯片和讲课画面切换流畅。
“很多偏远地区缺教师、缺资源,互联网教育既能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也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朱生高认为:“不能提升教学质量的互联网教育没有意义,如果没有优质的教育,贫困可能会代际传递。”
一座信息桥
“根据经验,远程同步课堂教育有限度,1位老师如果教3个以上的班级,很大概率会‘带不过来’。”朱生高说:“线上教育不是万灵药,更需要线下课堂配合。”
“一个人影响一个人的过程无法被替代。”山东青岛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孙睿认为,“目前,远程课堂的应用场景以文体课程和语言类课程为主,主要是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孙睿介绍,去年10月,青岛实验高级中学和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中上演了一节异常生动的“同步课堂”,山东学生表演当地特色节目,西藏学生则表演锅庄等传统舞蹈。
姚雪青等一线教师也在尝试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水平。在日喀则,上海援助的5县区同步进行公开课,并在课后以视频形式进行教研。“西藏山高路远,平时老师交流学习机会有限、成本高,通过网络,我们有了更多进修机会。”参与远程授课的一名本地教师说。
多年来,西藏推行教育扶贫成效显著。截至去年11月底,西藏已经基本消除适龄儿童失学辍学,2016年以来共投入财政教育经费672.2亿元。截至今年1月,西藏已有38.9%的学校实现智慧教育覆盖,计划今年实现“互联网+教育”中小学校全覆盖。
这一切,都将深刻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很多人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他们的体验限制了对世界的想象。网络把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拉近、放大到孩子们眼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说。他发现,很多山区的孩子在中小学阶段从未离开过居住的村庄和乡镇,这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报考学校或外出务工,都偏好离家更近的选择,“网络让孩子们有勇气走出大山,有能力拥抱未来,进而有了‘断’穷根的可能。”
贫困偏远地区的互联网教学资源被激活,教师和学生习惯悄然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索朗拉姆们在使用网络教学,还有越来越多的姚雪青们在策划互联网备课和教研。
广袤的青藏高原之上,横架起一座互联网之桥。信息汩汩流动,跨越山川,带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