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提出,把网络短板补得更扎实一些,把信息基础打得更牢靠一些。本版今起推出“解码·网络扶贫”,聚焦西藏、江西、贵州三地的网络扶贫实践,“互联网+教育”给雪域高原输送了优质教育资源,“农家书屋+电商”充分激活了江西寻乌的基层文化设施功能,“文创产品+直播”为贵州铜仁的产业转型打开新思路。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 者
“线上授课,能行吗?”
几个月前,看着屏幕里上海援藏教师姚雪青的直播课,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二中物理教师索朗拉姆的心里满是疑问。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从教13年、37岁的索朗拉姆“推”到了摄像头前。不过,一堂课听下来,她的顾虑慢慢打消了。“实验巧妙,师生互动非常好。”索朗拉姆边听课边赞叹,也暗暗构思自己如何讲课。
她没想到,学生们很快适应了互联网教学。“有些学生使用软件比我还熟练。”她说:“通过网络,孩子们的眼界放宽,能力增强,将走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一堂直播课
2003年,打小在西藏长大的索朗拉姆第一次走出雪域高原,到河南新乡读大学,学的是计算专业。在学校旁边的网吧里,她第一次“触网”,注册通信软件、登录网页……互联网的一切如此新鲜,也让当时性格内向的她有了更多交流的冲动。
对索朗拉姆的学生而言,情况已截然不同——定日县远在珠峰脚下,但这并没有阻碍信息流动。学生们对于网络了解得相当清楚,很多热点甚至比索朗拉姆更早掌握。
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从教的姚雪青,曾与索朗拉姆视频连线教学,他也注意到了网络给孩子带来的变化。去年11月,姚雪青给日喀则各县中学上了一堂物理直播公开课,主题是压强。授课之前,他已经把资料视频链接发给学生预习。“气球上压着板子,依然完好如初,如果换成针那一碰就破,这就是接触面积导致的压强不同。”姚雪青在视频里讲解,学生课前已经看过资料,接受起来很快。
课后,有学生主动找他,“姚老师,我还看到别的视频,有羊皮筏、网购用的泡沫纸……都是利用了压强的原理。”孩子骄傲地跟老师分享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
姚雪青很欣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这种改变将会使他们有能力去从事更复杂、更多样的工作,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