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微公益 >> 资讯传播  >> 正文

甘肃金塔60余载斗风沙:筑4000余公里林网守“风轻云淡”(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防沙治沙几乎是金塔人从小就会的必备技能。每年春季,仅金塔县城就有约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参与其中。(资料图)金塔县委宣传部供图

  赵清民介绍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金塔开起了“全民总动员”式的治沙造林模式,并在持续的实践中探索出生物治沙、封育保护、工程治沙等多种治沙措施,多种新型固沙材料的综合运用,为当地防沙治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每年春季,金塔民众都会自备干粮,带上苗木工具,从四面八方涌向沙漠边缘、重点风沙口和戈壁荒滩……赵清民表示,通过数十年几代人“薪火传递”的努力,很多风沙口逐渐变为绿洲,脆弱的生态得到恢复,“防沙治沙几乎是金塔人从小就会的必备技能,每年仅县城就有约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参与其中”。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金塔县,逾六成面积系荒漠化,是甘肃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年均降雨量不足6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多毫米,境内以巴丹吉林沙漠前端等为主的四大沙系全长160多公里,有415个风沙口,18个重点风沙口,县城及9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到风沙危害。

  图为金塔“全民总动员”进行植树造林。(资料图)金塔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金塔官方资料记载,从1897年到1967年的70年时间里,金塔县被沙尘埋压废弃的农庄、水渠、耕地随处可见,且持续的狂风让沙漠每年以50米的速度不断前移“逼宫”县城。期间,金塔县城先后遭受过81次大沙尘暴袭击,累计造成财产损失达数十亿元。

  金塔县委书记李润元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介绍说,20世纪60年代,金塔条件十分艰苦,既无机械,又缺资金,全靠人拉肩扛、挖土挑水,尽管条件艰苦,但民众热情很高,用那种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的精神,愈挫愈勇、不懈抗争的勇气,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植绿大会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大漠小城的绝地反击

新华社记者何军、李志浩   且末,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小片绿洲,人口只有10万的全国面积第二大县,县城与沙漠仅仅相隔一条车尔臣河。   20世纪末,沙临且末城下。为了保卫家园,一群汉子挽起裤腿,蹚过车尔臣河湍急的泥流,闯进沙漠,挖坑、种树。不久,全县老少数万人浩浩...

战戈壁、斗风沙!特战勇士在这里破茧成蝶

战戈壁、斗风沙 当深秋的寒风遇上火热的迷彩“长龙” 总能碰撞出炫目的炽热火花 让我们跟随镜头 看看武警甘肃总队河西片区第三季度 “魔鬼周”极限训练中的精彩画面 同甘共苦,心手相连 行军路上穿沙漠、走戈壁 一路上有风沙肆虐,有寒风刺骨 战友们相互鼓劲、相互帮扶 走过一段又...

无人区里的守护者:扎根荒漠抗风沙 守住敦煌绿洲

中新社兰州5月21日电 题:无人区里的守护者:扎根荒漠抗风沙 守住敦煌绿洲   中新社记者 殷春永 南如卓玛   五月中旬,玉门关的太阳已显毒辣,蚊虫横飞。何东吃了一缸子(饭盒)菜拌面,皮卡车上装着七八根长木棒,和几个护林员巡逻去了。保护区里,普氏野马新近产下一匹小马驹。   这里是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门关保护站,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方圆百里...

无人区里的守护者:扎根荒漠抗风沙 守住敦煌绿洲

中新社兰州5月21日电 题:无人区里的守护者:扎根荒漠抗风沙 守住敦煌绿洲   中新社记者 殷春永 南如卓玛   五月中旬,玉门关的太阳已显毒辣,蚊虫横飞。何东吃了一缸子(饭盒)菜拌面,皮卡车上装着七八根长木棒,和几个护林员巡逻去了。保护区里,普氏野马新近产下一匹小马驹。   这里是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门关保护站,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方圆百里...

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高原老人吃上生态饭

从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驱车3个多小时,路两边都是光秃秃的山。所以,当一排排整齐的树苗出现在雅江北岸时,一车人都惊喜不已。当地人说,艾玛乡到了。   在南木林县艾玛乡的柳果村,冬天的树林虽没有夏天那般郁郁葱葱,但满眼望去整齐的树林,也很难让人想象,三四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风沙源头。   “我们这儿过去是雅江冲积形成的荒滩戈壁,寸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