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实施,升级版垃圾分类生活全面来袭。
疫情期间宅家数月,是不是把垃圾分类知识忘了大半?五一之后北京寄快递、点外卖、住酒店、逛商场、游景区都会遇到哪些垃圾分类问题?别慌,以下20个问答带你系统复习必考点,稳过“五一大考”。
4月28日,“家园卫士 分类先行”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举行,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将消毒的瓶盖、易拉罐等生活垃圾粘贴在墙面上的相应位置。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场景1 家中】
■怎么区分四类生活垃圾?
北京的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分别对应绿色、蓝色、红色、灰色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居民须自行将生活垃圾分类后,投入对应的垃圾桶。
“厨余垃圾”,指家庭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垃圾;企业和机关、部队、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集体食堂产生的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以及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水产品、畜禽内脏等。
“可回收物”,指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去原有使用价值,但回收后加工又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
“有害垃圾”,指生活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其他垃圾”,指除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以及难以辨识类别的生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