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扶贫车间内制作笤帚(2019年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12年,丈夫遭遇的一场车祸打破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王金莲的幸福生活。丈夫昂贵的治疗费用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让全家陷入困境。“感觉天塌下来了,这让我们一家怎么活……”
命运的翻转发生在2016年,王金莲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科尔沁右翼中旗将起源于清代的蒙古族王府刺绣打造为扶贫产业,建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绣娘王金莲在家通过手机视频教授蒙古族刺绣(2020年2月27日摄)。新华社发(白俊华摄)
三股线落一根针,小小绣花针上下翻飞,一会儿工夫,黑色的布绸上开出一朵粉白粉白的莲花……2017年,王金莲学习刺绣,第一次绣了一朵莲花,挣了50元。她信心百倍,积极参加旗里组织的培训,刺绣技术越来越娴熟,扶贫车间给她的订单也日益增多。
2019年王金莲靠刺绣挣了2万余元,全家摘掉“贫困帽”。目前,全旗刺绣产业覆盖超过170个行政村,参与人数2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约3000人,贫困人口年均增收约2000元。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刺绣扶贫车间内的工艺品展示区,前来参观的游客在拍摄展品(2019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产业发展中,内蒙古多地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制等形式,推动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创新化发展,积极谋划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箭双雕”。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务工等形式从产业里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