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镇上放飞“航天梦”
“5,4,3,2,1——发射!”
从距离红光沟约5公里的河口镇中心小学,一个个水火箭、固体小火箭嗖嗖地蹿上天。这些火箭的制作者——河口镇中心小学近百名学生顿时一片欢呼声。
这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为这里的小学生带来的航天科普课。“老一辈航天人给我们‘科普’,我们也要将这种航天精神传递到小朋友中去。”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现任队长陈宜炜说。
这堂持续了近3个小时的课,志愿者们却花了一周的时间准备。他们不仅给小学生科普了很多航天知识,还现场教学制作水火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领取制作材料,两个普通的矿泉水瓶、胶带、纸板。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仅用半个小时,便拼装出了他们的“黑科技”。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水火箭“砰”地一声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时,五年级学生徐晨玉兴奋地跳了起来。
她说,在那一刻,自己更坚定了当科学家的梦想。“以前觉得这样的梦想离我挺遥远的……但今天,当我发现用个塑料瓶就能造火箭,当科学家的梦就也没那么远了吧!”她告诉记者,以后想要“多看书,多长知识,为梦想而努力,做个追梦人”。
像这样的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已经坚持了16年。几乎每年暑假,都会有学生深入宁夏等地的偏远农村、学校进行航天科普活动。
在近两年时间,陈宜炜已经参加了17次航天科普活动。在他看来,科普并不是一定要传授多少航天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更多的人心中种下航天的“种子”。
去年,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招新时,突然有位新生特地找来报名。陈宜炜问他为什么想参加?他激动地说,自己来自宁夏,6年前在学校听了西北工业大学的航天科普课,才选择了这里的航天学院,因此他也想加入这支志愿队,为更多人科普。如今,这位学生已成功报名了今年暑假去宁夏农村的科普活动。
“三线”路上追溯“航天情”
红光沟,仅仅是西北工业大学师生重走“三线”路的第一站。
接下来,西北工业大学还计划今年带领师生走访航天科工集团十院061的基地、航天七院的062基地、航天四院的063基地、航天科工九院的066基地以及湖南航天管理局068基地等“三线”航天基地,追溯老一辈航天人的脚步,体会航天事业的不易。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把思政课堂开到地处‘三线’的航天基地,将航天专家请上思政讲台。这是西工大航天文化育人的掠影,更是工大创新思政教学的一个缩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唐硕介绍,学校希望通过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学习航天文化,感悟航天精神,进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并且,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副书记栾希亭也寄语新一代航天学子,“我们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我们即将肩负起航天强国建设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希望大家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抚今追昔,不忘航天报国的初心;砥砺奋进,牢记航天强国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和航天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