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沟里感悟“航天魂”
出发那天,春雨淅淅沥沥,大巴车盘山而行。历经近6个小时,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及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研人员才抵达红光沟。雨后的红光沟明净清丽,可沟里残破的老厂房却已不复当年。青砖墙体上,50多年前嵌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标语还清晰可见,透过破碎的玻璃窗向屋里望去,黑黢黢的空间里似乎写满了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因为建设的地点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这场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而红光沟,正是“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
若把时间再往前推50年,这个寂静的山沟,当年还是热火朝天的“067”基地。天南地北的科学家来到这里,动手搭建茅草屋作为宿舍,一砖一瓦地盖厂房。
83岁的傅永贵,此次坚持来到这里,为这群95后、00后讲述自己亲历的峥嵘岁月。他和同事曾在这里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出身不凡”,在运载火箭等各类航天器上都有广泛应用,当时曾被幽默的三线建设者称为“厕所发动机”。
1968年,32岁的傅永贵“进沟”,用一处厕所改建起自己的实验基地。其中一侧是观察室,另一侧是实验室。他在中间的隔断墙上打了一个孔用来观察,但由于观察孔的密封性不好,傅永贵和同事们经常被试验产生的废气熏得头晕脑胀。
当地的村民回忆,当年也不知道这批人究竟在搞什么,只是半夜总能听到从“厕所”里发出“噗噗噗”的声音,这个声音持续了7年。7年间,傅永贵在这个约10平方米的“厕所”试验了200多台次的试验件,进行了数十万次的启动、关机测试,最终才将这台珍贵的姿态控制发动机研制成功。
如今,这间“厕所”实验室旁杂草丛生,途经的小桥不见了踪影,当年傅永贵捡核桃的那棵树也早已枯萎。但附近,后来种下的杨树挺拔笔直,已经有碗口粗。
让西北工业大学大二学生陈宜炜印象深刻的是,尽管去“厕所”实验室的路泥泞坎坷,但白发苍苍的傅永贵却很坚决地推开了每一个想要搀扶他的人。傅永贵总说“我有劲儿”,亲自来这里也是他的坚持,“自己老了,能多发份光和热就多发些,能多影响一个人是一个人”。
“想必当年,支撑傅永贵老师在缺衣少食、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毅然改造‘厕所’实验室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姿控发动机的,也是这样一股力量吧!”陈宜炜说。
除了“厕所”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师生还重走了试车台、58车间、11所试验区等“三线”航天人曾经踏足的土地。面对如今早已废弃的工厂、破败的实验室,想象着被洪水侵扰、受累于物资困乏的科研生产生活……在这冲突中坚守初心的航天人就更加难能可贵。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宇说,突然体会到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真的要珍惜老一辈人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