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爱特特殊儿童教育培训中心老师带领孩子们体验非洲鼓(受访者供图)
“孩子7岁的时候,居委会打电话来问了一下孩子有没有上学,孩子没有上学,后来也没有人再来问了。”
“虽然普通学校基本不会拒绝孩子,但是支持也不是很全面。有些学校还好,家长可以陪读,但有些学校不太愿意提供便利。孩子因为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和家长的陪读,可能就会有很多情绪和行为问题,随班就读的效果和质量需要努力保障。”
……
3月1日,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以下简称家长联盟)在北京发布了《适龄特殊儿童入学、就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2018)》。
《报告》显示,学校不具备接收特殊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的能力,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师资、课程教材和支持保障,国家相关政策难以具体落实……一系列现实问题给众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现有教育体系而言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因此,呼吁和倡导推进融合教育、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已成为不少社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心的事情。
2017年3月,家长联盟举办了“提升全纳教育的专业能力及建设支持体系”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有十名代表委员就此向两会提交建议和提案。2018年3月,家长联盟起草了《关于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议》和《关于提升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建议》等两份提案,多位代表委员协助提交全国两会。
记者了解到,家长联盟的上述努力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教育部高度重视融合教育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各地开展随班就读、推进融合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断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
今年两会前夕,家长联盟提出的关于“加强残障儿童入学保障机制,确保适龄残障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建议,也得到了数位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还将就此提交相关提案。
特殊儿童受教育状况仍不理想
小禾今年10岁,自闭症。8岁时,父母带小禾到片区普通小学报到,面试老师一看孩子跟普通孩子不太一样,就建议家长去申请特殊学校。当地并没有专业入学评估流程,小禾父母找到教育局,教育局表示既然片区学校不能接收,可以送教上门,一个星期可以上两节课。
但小禾的父母觉得送教上门的方式不适合小禾,因为小禾只是有些情绪障碍,有时候会叫喊几下,一周两节课对于小禾来说远远不够,而且送教上门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小禾与外界隔绝,更不利于小禾的康复和成长。父母还是希望小禾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在有普通孩子伙伴的集体环境里成长,毕竟孩子长大了也需要融入社会。
他们内心觉得,如果能在普通学校跟其他孩子一起接受融合教育,才是最适合小禾成长的教育方式。
于是,小禾的父母想办法送小禾去了一所价格不菲的私立小学。然而在这所小学小禾也很难适应和融入,半年后就只好主动退学在家。后来,小禾的父母又找到一个私立托管中心,然而托管中心也无法提供这个年龄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最后,小禾的父母只好让孩子进入当地的特殊学校读书。
事实上,像小禾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2017年5月1日,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开始实施,条例中明确了适龄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明确残障儿童优先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但根据当年由家长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状况调查”,适龄受访者义务教育在读比例为45%,2017年申请入学成功率仅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