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公益论坛现场行。
在两岸公益论坛开幕式上,“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支持计划”启动。
台海网6月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第十届海峡论坛召开之际,两岸同胞齐聚海沧,同赴一场慈善与公益的约会,共同携手推动两岸公益事业走进新的时代。
6月5日,作为第十届海峡论坛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以“新时代新公益”为主题的第六届两岸公益论坛在厦门海沧举行,来自两岸51家公益机构的代表和爱心人士逾500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及主论坛、分论坛。
开幕式上,“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支持计划”同期启动,部分企业还通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向宁夏彭阳县捐款捐物,助力当地脱贫、提升医疗卫生和教学水平。
3200余万元公益善举助力脱贫攻坚
医务培训平台、慢性病管理系统、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在昨日的两岸公益论坛上,价值3200余万元的善款和设备通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定向捐助给宁夏彭阳县,助力当地打好脱贫攻坚战。
其中,观澜网络(杭州)有限公司捐赠价值586万元的医务培训平台和慢病管理系统;互动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捐赠价值578.5万元的远程专家门诊系统及“县乡村”一体化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捐赠价值1848.18万元的“县乡村”一体化卫生信息系统。这些总价值3012.68万元的设备将捐赠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通过基金会对口帮扶宁夏彭阳县,用于提升当地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
与此同时,天津中亚慧通科技有限公司捐赠200万元用于“乡村智能教室”公益项目,助力提升彭阳县当地教学水平。
企业的这些善举从一个侧面契合了公益中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核心理念。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向宁夏的捐助既是公益理念的指引,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爱心是两岸社会最大公约数。”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赵怡表示,公益助力脱贫攻坚,将把爱心与善的理念传递得更直接、更有成效。
实际上,两岸公益论坛创办至今,始终秉持“携手公益惠泽两岸”的宗旨,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们围绕慈善理念、公益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两岸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热爱并投身到公益事业中,以公益的方式为民众谋福祉,推进社会进步发展。
209个岗位台青就业创业支持计划启动
在昨日的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及合作伙伴创业公社、郑州报业集团、鸿星尔克等企业为台湾青年在大陆提供了133个实习岗位和76个就业岗位,此举标志着“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支持计划”正式启动。这些企业正用行动诠释“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非常有想象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见证了启动仪式,他表示,通过协议、结对子的方式,让两岸年轻人从就业角度定义结伴的关系,这不仅是可操作的,而且是持久的。“一方面台湾青年能够拥抱大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优秀品行和专业化技能也会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早在这项计划启动之前,厦门的不少企业就已经向台湾青年敞开了就业的大门。在海沧自贸园区,来自台北的王曼慈已经在一家文创企业入职了半年,而她的大学同学杨曜诚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他们看中的不仅是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还有大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
“我们将发挥好基金会平台的作用,让这项计划惠及更多的两岸民众。”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港澳台事务部部长陈爱民表示,青春的交流更加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台青就业创业支持计划有助于推动“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青年一代中传承、深入。
3支队伍海沧推进两岸公益深度融合
今年起,两岸公益论坛由厦门岛内举办迁往海沧举办。而论坛落地海沧也非偶然,海沧湾已成为厦门中高端酒店聚集的新群落,推动海沧办会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海沧在两岸交流和公益事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就在6月4日, 35名台湾青年被聘为海沧区新一批社区主任助理。
“我们有海峡两岸义工联盟、区红十字会和各路慈善会这三支核心队伍,从汶川地震、抗击‘莫兰蒂’,到垃圾分类、文明斑马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正能量。”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三支队伍也在两岸公益交流中发挥出桥梁纽带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沧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着力打造两岸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台商投资区优势,成立大陆首个两岸义工联盟,精心打造“两岸义工志愿行”品牌,义工精神成为两岸融合的共同精神和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聚合力,有效促进了两岸志愿服务文化深度融合。
数字
海沧两岸义工联盟
注册志愿者
达43000余人
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现有来自海峡两岸的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台企、志愿服务队等30支队伍,注册志愿者达43000多人,形成“文明小袋鼠垃圾要分类”“亲子义工体验日”“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悦读福袋”等多个特色项目品牌,两岸青年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加深,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