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为家乡做贡献的聚力
资金一分一分地积攒了起来,把钱用在合适的地方很重要。2016年,吴集村修建文化广场的扶贫项目开始实施,由于一时找不到可利用场地,群友们主动请缨,又捐了2万多元,把一处水坑填平,把广场修建完成,同时还把村里一个荒废的鱼塘给改造利用起来。如今,这里成为了村民日常娱乐的休闲场地。
在福建厦门打工的郭晓东对群里通报的村里大小事都格外上心。每次捐款,他都非常踊跃:“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在外打工时间越长,对故乡的感情就越深,想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家乡发生一些好的变化。”
看到村子里留守儿童放学了回到家没事干,这56位农民工又有了新主意,把村里的三间破瓦屋改建成书屋,重新刷墙,布置桌椅板凳,换上新电线,还邀请了村里退休老教师为学生们辅导功课。
就在上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李老师听闻此事后,还专门来到村子里给这个书屋捐赠了100多本课外书,孩子们都很开心。
在村支书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支持下,微信群里在漯河市和县城打工的农民工还定期到贫困户家中义务劳动。“现在,家乡一旦有什么事,只要在群里一喊,大家伙都动员自己留守在家的亲友出来帮着干,而且捐钱的热情也比以前高涨。”看着大家越来越抱团,群主郭栓柱慨叹道,“刚开始有人不理解,但看到了大家的付出让村里也渐渐变好了,我们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让他们更加欣喜的是,驻村干部已经联系对接好,年底就能为文化广场配置一批健身器材;书屋也已布置好,再添几套桌椅,不出一周就能投入使用,让孩子们在书屋里安心学习。村容村貌有了改变,也有更多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希望加入。发稿前,郭栓柱告诉记者,在北京一工地上打工的郭申伟听到家人说起这些变化,也主动要求加入到群里,想为故乡的建设献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吴集村还有另外三个自然村,郭庄的这个群目前作为试点群,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接下来我们会在其他村子里推广。”张广超说,一说到农民工,大家就会想着是弱者,但是郭庄村的这些小伙子绝对是精神上的强者。“这些力量凝聚起来,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多精神上的变化。”郭栓柱说:“把外出打工增长的见识回馈给家乡,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