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基金,建广场,盖书屋……
漯河贫困村56名农民工反哺家乡
“把外出打工增长的见识回馈给家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苗卉 文/图
农民工义工小分队用捐赠的资金,为村民修建爱心书屋。
9月底,中原大地秋意已来,绿色还没有散去。在漯河市临颍县郭庄村,一条条整洁通畅的硬化道路延伸至村民家门口,沿路而下,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着鱼塘,岸边坐着一排闲来垂钓的乡邻,一群孩子在不远处开阔的文化广场上追逐戏耍着……若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都想不到,如今这片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之地,去年还是一个垃圾成堆、脏乱不堪的废弃水坑。
在一旁围观垂钓的村民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这可喜的变化得益于56位外出农民工回报家乡的“文化自觉”。
一个不谋而合的反哺想法
郭庄村是漯河市临颍县吴集村下辖四个自然村之一,2014年就被列为河南省级贫困村。由于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村子里的青年基本以外出打工为业。
和父辈一样,学习电焊专业的郭广才2004年从技校毕业后,只身一人南下广州打拼。虽然早早在异地成家立业,老家的青山绿水却一直令辛苦奔波达七年之久的他牵肠挂肚,“过去‘乡下人’三个字是骂人的。现在农村真不一样了,空气好,环境好,我觉得比城市好,适合养老。” 郭广才说,“在外面待时间久了,我发现,和父亲那一辈的农民工不同,我们这代年轻人对于家乡更多的是眷恋,而不是逃离。”
和郭广才一样,在外打拼的村民郭建成从北京又辗转到甘肃搞起了农业种植。走出家门的六年里,他有时会忍不住跟朋友们念叨离家太远了,“其实现在当个农村人挺好的,田间地头没那么大压力。而且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记忆、有乡愁。不是有句话叫落叶归根么?”
“可能是心理上的贴近感,我们几乎是同时有这个想法的。” 郭建成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一个名为“郭庄高富帅文明和谐群”的微信群,原本是外出务工青年日常交流、谈心和缓解思乡之情的通讯工具。郭广才、郭建成加入了之后,这个群变成了回乡反哺建设新农村的交流群。
一种来自乡亲邻里的期待
从为村里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开始,凭着一股对家乡的热爱,河南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乡郭庄村这56位外出务工青年不仅为家乡建起了文化娱乐场所,还义务劳动把旧瓦房改造成了图书室,让村里孩子有读书的地方,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当初给微信群起了这个名字,是出于一种调侃,可没想到后来乡邻们都叫顺口了,这竟然就成了我们的代号。”群主郭栓柱明白,这是乡亲邻里对他们这些外出打工者的期待和认可。
“大家在外谋生,挣的是辛苦钱,但是这帮小伙子一心想着为村里做点贡献。一说起为老家做点事儿,热情都很高。”在漯河市临颍县吴集村党支部书记张广超眼里,他们已然成了村民心里的榜样和带头人。“尤其是外出打工多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幼。村里需要这些脑子活、见过世面又有想法的年轻人多关注,支持家乡发展。”张广超也十分支持这些年轻人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出力不在大小,都是对家乡的心意。”2016年年初,有人在群里提议,“我们在外打工见识了不少好的做法,是不是也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把好的做法也带回乡?比如成立个小基金,集中力量给村里办些事。”
这个建议刚提出来就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和支持。从那之后,大家都自觉自愿地把“捐款”以红包的形式发到群里,起初每人每天捐5角,后来变成了每人10元,时间不长就累计到了3万元。而“一人少吸一盒烟,拿这钱为老家做贡献”也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我们的账目上捐钱和支出都有明细记录,必须落实到账,公布在群。”在漯河市开文具店的郭照杰有一些管理经验,他负责管理财务。一年多下来,他记下的四个账本,“这都是大家辛苦挣来的血汗钱, 每一分每一角我都会好好记下来,定期向大家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