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募捐规范开展,全新慈善生态正在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法》施行一年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了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捐赠主体由80后、90后构成,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
“人人公益”时代的来临,是中国社会中慈善意识的萌芽、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二者交融的结果。中国社会对慈善的整体性关注肇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巨大的创伤激起了国人互助的决心,慈善工作从官方化、个体化发展为民间化、组织化。而2010年之后,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的迅速普及,也带来了个人参与其中的便利。
原本中国慈善的捐赠主体是企业,类似商业模式中“赚富人的钱”,慈善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和富人。同样的,伴随着“赚穷人钱”商业模式的兴起,慈善捐助也在转向以普通公众捐助为主。一如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一些慈善组织来自于互联网的捐赠已经占到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稍早前,曾深度参与《慈善法》起草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统一信息平台、指定信息平台和慈善组织自建网站这三个平台如果能够落地,《慈善法》的关键机制就能建立起来。”9月4日,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正式上线运行,分布全国的慈善组织及各级民政部门统一使用该平台发布信息。截至2017年10月10日,全国1676个慈善项目、1219个公开募捐方案全部在平台予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