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福山区西山路上,有一个特殊的“村子”,名叫儿童村,专门收养孤儿。
走进村子,郁郁葱葱的植被间,点缀着一间间红瓦房,它们就是村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编号,12号家庭的妈妈叫郑忠燕,她从1987年进入这里,一待就是30年。
1987年,在烟台一家服装厂工作的郑忠燕,在报纸上看到了SOS儿童村招收“专职妈妈”的消息,便决定过去看看。儿童村有一条“苛刻”的招聘要求——不能结婚,这是SOS儿童村遵循的一条国际惯例。“没有想那么多,看到那么可怜的孩子,我就决定留下了。”郑忠燕说。
那年郑忠燕24周岁,如今她54岁。30年时间里,她做了23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中有10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大女儿获得英国肯特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成为烟台SOS儿童村出国留学的第一人,四女儿是烟台SOS儿童村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孩子的照片,摆满12号家庭客厅的白墙。
逢年过节,孩子们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回来看望自己的郑妈妈,原本还算宽敞的屋子顿时显得拥挤,有时候晚上睡觉沙发上也都挤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