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港口,一座城市,一个现代化特区。
这里是港城一体、连通世界的厦门,是引领八闽风气的窗口。
厦门,号称“大厦之门”,是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近代以来,代表着福建的面孔,是闽地经济社会的风向标、晴雨表。
厦门是绚丽之城。火焰般的凤凰花、高大的木棉树、鲜艳的三角梅四季绽放,吸引全国全球的游客。
厦门是传奇之城。从草木萋萋的嘉禾屿、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历经千年海风潮水洗礼,蜕变成近代通商口岸、现代华侨出洋的出发和归来点、当代海陆空立体交通的枢纽。
厦门是英雄之城。是古代抗倭前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据点,福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电影《小城春秋》的故事发生地,也是曾经的金门炮战前线,被誉为“虎城”……
厦门是魅力活力之城。天风海涛,山海蔚为大观;景色秀丽,四季温暖如春,是各界人士心驰神往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厦门是英杰辈出、受惠海洋文明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之城。传奇进士亨万,闽海豪杰郑芝龙、郑成功,接续把厦门推进全球贸易的大格局中。林语堂、殷承宗、林巧稚、钟南山、郑小瑛……一代代文化名人,持续擦亮厦门的城市名片,提升其世界美誉度。
作为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和归来港口,厦门港的崛起,推动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文明不断更迭、递进和融合发展。透过她的历史,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开埠到主动融入世界,从刺桐港与月港的配套港,到跃升为中国东南地位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厦门之变,体现了一个港城从落后到先进、从辅助到自信的历史轨迹。
厦门港位于九龙江入海口,是泉州港与南洋通航的必经之地,又是漳州月港入海的咽喉。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和繁荣,把厦门(嘉禾屿)推上了海上交通的有利地位,并出现了渡口码头,形成了军港。此时的厦门港,作为泉州港和漳州月港的外围港、辅助港而存在。到明代,在漳州月港贸易的带动下,厦门及浯屿(金门)、漳州太武相继开辟了10余条国际贸易航线,成为漳厦地区出洋商船盘验放行的关口和华侨出洋的门户之一,厦门港在闽南地区港口群中初露头角。
明朝末年,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活跃于厦门至日本及东南亚之间,厦门成为重要基地,大量船舶进出厦门港。1650年,郑成功夺取厦门后十分重视经营航海贸易,支持海上贸易,从海上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实现“以商养军”。彼时的厦门港,集渔港、军港和商港于一体,是当时我国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对外贸易口岸。
厦门是城因港兴、向海而生的典型代表。在闽南金三角中,漳州农耕文化历来发达,泉州制造业时尚霸气,厦门则从诞生起,就充满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充满现代文明内蕴的规则感和制度治理优势。厦门是以外来移民为主构建的现代城市,大多居民因海的召唤走到一起,成为厦门市民的主体,心胸视野像大海一样开阔,守信重诺,具有现代契约精神,从近代开埠以来,就以深植海洋意识,走出外向兴贸、引领时代的现代化轨迹。
厦门的海洋色彩,从一首流行颇广的歌曲即可窥见一斑。这首歌叫《鼓浪屿之波》:“鼓浪屿之波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歌声,厦门的天风海涛,隔着遥遥山水,扑面而来。有位长期在闽南工作的老领导说,同处闽南金三角,泉州、漳州的海洋文化底蕴虽亦深厚,但代表泉州人文特征的歌,是拼劲很足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代表漳州的是闽南语歌曲《欢喜就好》,颇显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心态。
厦门港的崛起,凝聚着福建几代人的雄心和梦想。明清时期,厦漳有识人士就开始面向厦门兴外贸、图发展。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对外开放。上世纪30年代初,闽南百位侨界精英联名发布的《嵩屿商埠计划商榷书》宣示:“我们如欲谋经济的发展,立足于二十世纪的太平洋舞台上,则此形势上可控制南洋太平洋交通的天然良港,不能不急起而共同负建设的责任,使成为中华民族经济独立的第一商港。”只可惜,这一雄大目标,因时势多艰而破产。
经历近现代中国社会百年动荡局势,厦门港从渔港、军港到万国通商的商港,再到之后解放后的海防前线……这个命运坎坷之港,终于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涅槃重生,大放光彩。
1980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获批设立,厦门港走进扩容提速发展的时代。从此,一个又一个现代化港区应运而生,向海追梦。东渡、嵩屿、象屿等新、大码头不断崛起,厦漳港口联盟横空出世。厦门港真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港开辟集装箱运输并得到快速发展;90年代试点直航的首航船“盛达”轮从厦门驶向高雄,开始破冰之旅;21世纪初开通厦门至金门航线,一直到2008年12月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大三通”梦想成真,4艘集装箱船缓缓起航直航台湾;2011年,厦门港成为我国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2017年底,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这一桩桩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宣告厦门港跃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因港而兴、因港而大、因港而强。可以说,近代以来厦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港口变迁史,就是福建不断走向世界、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由小变大、由土变洋,重塑城市品牌。进入新时代,厦门加快实施岛内外一体化战略,实力继续攀升,呈现由大变强变美的态势,不仅持续提升中国投洽会办展水平,还成功承办金砖会议,并成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城市,已然是中国影视文化、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一次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福建是海洋大省,面海通世界,是福建发展的突出优势,如何发挥这一优势,自古以来,都考量着福建主政者的气量、气魄和思想维度、发展高度。先秦末期,勾践后人无诸在福州建闽越国,就大力向海发展,使闽越国成为东南强国。隋唐之后,代代福建人重视港口建设,积极向海图强,唐代福州港、五代闽国甘棠港、宋元刺桐港、明代月港、清末三都澳、近现代的厦门港等,接续谱写八闽港口贸易辉煌的史诗。可以说,一个个港口,就是一张张福建历代发展的最亮丽名片,就是福建对外形象的最美窗口。港口兴,则福建兴,这是福建发展的规律!
福建海岸线漫长,港湾条件优越,自北而南,沙埕湾、三都澳、湄洲湾、厦门湾等,都具备营建大港口的地理地形条件,但为什么只有厦门,成为今天的厦门?其实这个问题值得各地好好思考。当然,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机遇,最好的机遇一旦错过,就可能再也遇不到了,比如,三都澳在晚清时就盛极一时,当地出口的红茶,在欧洲闻名遐迩,但民国之后,由于社会动荡等各种原因,抗战时期又被日军轰炸,出口中断,便沉沦了下来。当前,随着宁德几大千亿产业崛起,三都澳作为闽东海上门户,必将迎来复兴的良机。
当今世界,是一个个港口为坐标连接各大洲的世界,港口的重要性,举世公认。
当今时代,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也是国力最盛,中国梦可期的时代,福建天时地利人和皆备,面海发展潜力巨大,优势独特,更应大有可为。(刘益清)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