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街道霞溪社区“种植科普角”
▲海沧区兴祥社区亲子活动
▲梧村街道滨中社区全省首个社区层级的安全文化示范园及沉浸式安全文化体验馆
台海网5月3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素婷)“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整座城市充满童真童趣,随着厦门市首批20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名单揭晓,各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先行者”们正如火如荼开展适儿化改造,从儿童的一米视角出发,加快推进具有厦门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助力儿童更好成长。
据悉,首批儿童友好社区以儿童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儿童制度体系,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拓展儿童成长空间、加强儿童权利保障、改善儿童发展环境,为儿童营造安全、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软硬兼施” 营造儿童友好环境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站在儿童的“一米视角”看社会,着重提升儿童的参与感,需要硬件、软件的有益结合。
纵观厦门首批20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的建设,均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社区内部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拓展友好空间建设等来落实硬件、软件的配套。
将“游乐园”设在家门口,思明区中华街道霞溪社区对附近口袋公园进行“适儿化”改造,配置“高颜值”且安全完善的儿童游戏设施,充分利用空余空间,在社区院落设置“种植科普角”,并设立绘本阅读区、舞蹈区、活动区等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趣味空间,把课堂延伸至社区,让有限空间“龄”聚无限童趣。
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相继建成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图书馆等多功能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增设儿童游乐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场所,积极引导儿童参与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的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赛事中,更特设儿童参赛类别,激发孩子们的运动热情。
思明区梧村街道滨中社区打造了一个涵盖向日葵亲子小屋、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室、理论宣讲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齐全、环境友好、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多元活动场馆。
通过儿童友好设施嵌入、童趣元素融入、青少年文化代入等形式,不断优化、完善基础设施“硬环境”,赋予丰富的多元空间“软配套”,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营造出充分体现儿童友好的良好环境。
多方合力 共促儿童健康成长
公共服务的优化,兼顾了社区资源的拓展,引导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与社区治理双向赋能。
多个社区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合伙人联盟,吸引更多社会力
量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打造社区儿童活动品牌;开辟多种渠道关心慰问辖内儿童,全面保障儿童各项权益等,多方的积极探索与合作,形成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合力。
集美区后溪镇二农社区撬动乡贤资源、政企资源、院校资源、卫生资源,多方携手,共同建设社区儿童服务项目,以手作、讲座、书法、非遗、健体、亲子等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为形式,实现儿童友好服务的精准落地,并通过定制“家校”公交,解决部分孩子上学的交通问题。
海沧区渐美村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社会资源,开展青少年实践活动,用多元化的服务,为少年儿童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外成长空间。海沧区东孚街道孚美社区把未成年人保护站设在社区服务站内,为社区困境儿童提供有效的关爱服务。
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依托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借力周边仁军医院、弘爱医院、眼科医院等近邻医疗资源,建立便捷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疫苗接种等服务。金安社区还建立儿童权益保护机制,成立儿童之家,由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担任儿童主任,携手社区金哥安妹法律驿站、小区退休法官、社工等志愿者,及时有效处理涉及儿童权益的各类问题。
思明区开元街道希望社区则在《希望》简报中专门开辟儿童专栏,不仅展示了儿童的优秀图文作品和意见建议,更成为了一个传递儿童心声、展现儿童风采的窗口。
聚焦“一米高度看城市”,示范社区纷纷从“五大友好”发力,聆听儿童的心声、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倾力建设儿童友好社区。
未来,这些社区将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努力建成“有温度、有色彩、有活力”的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助力厦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不断完善的儿童友好机制,结合实际建设儿童友好阵地,以有特色、可感知、可评价的活动空间和服务体系,让“儿童友好”理念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