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筼筜湖曾是“厦门的疮痍”,是人们望而生畏的臭水湖。作为筼筜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张益河对筼筜湖这些年间的变化如数家珍。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原是一片天然的港湾,旧称筼筜港。20世纪70年代,厦门大规模围海造田,筼筜港由此成为内湖,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筼筜湖周边集聚了上百家工厂,当中有不少是污染严重的化工厂。
“那时的筼筜湖,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溢流、水体黑臭,蚊蝇滋生、鱼虾绝迹。”张益河说,筼筜湖生态被完全破坏,厦门也因此被称为“美丽的臭厦门”。
“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哪样不是硬骨头?那个时候,厦门刚设立经济特区,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哪有多余的钱治污?治污太难了!”张益河说。
1988年3月,一场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为筼筜湖的治理带来转机。会上,厦门市成立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并创造性地将治湖方略总结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
这是1月24日拍摄的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1000万投入治理筼筜湖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当时厦门一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张益河说,“这次会议开了一个好头,大家都很有信心。筼筜湖治理的春天到了!”
一场综合治理筼筜湖的硬仗就此打响。
1988年9月,厦门市人大通过《关于加速筼筜湖综合整治》的议案,明确了筼筜湖治理的原则和方向。此后,厦门市人大先后修订颁布多部法规,为筼筜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早期参与截污工作的谢天宏表示,环湖周边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外迁,修建污水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通过改造分流污水管和污水泵站以及多处排洪沟沟口,提升湖区水质。
筼筜湖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傅迅毅介绍,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出“引潮活水”技术。通过建设西堤闸门和导流堤,利用自然潮差,引西海域海水入湖,搞活水体。
筼筜湖综合治理在3年后初见成效,实现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标。筼筜湖坚持每10—15年进行一次大的清淤,累计清淤470万立方米,护坡筑岸14公里,有效降低环湖周边水土流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