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银城闪耀“同安红”。“3·5学雷锋”活动启动后,同安掀起志愿服务热潮,全城飘动的“同安红”,筑就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即日起,本报开设“同娃好榜样 9·20志愿服务联盟微故事”专栏,报道温暖的志愿者故事,用先进事迹感动群众,用榜样力量感召社会。
台海网3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郑炜 通讯员 张荣森 杨心亮 文/图)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志勇总是眼里噙着笑意,嘴角轻轻上扬,是知心的大哥,是和蔼的叔叔。“强烈的亲和力”是刘志勇与生俱来的标签,他把这份感染力,带到了他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
刘志勇的另一个身份是厦门市同安区东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他从事公益12年,先后荣获全省五星级志愿者、2022年“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人的一生很短暂,做志愿服务能让人一辈子受益。”刘志勇说。
汇聚“微光” 引导青年参与志愿服务
刘志勇的行程排满了公益活动,文明创建、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现场,都有他的身影。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身体力行,还不断扩宽志愿者的“广度”,一束束“微光”被不断汇聚,在同安区形成了“爱心磁场”,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同安30多岁的小林,曾经整天在家游手好闲。刘志勇得知小林情况后,便有意拉上小林参与志愿活动。在困难户家里,小林默默埋头干活,勤快搬运物资,被帮助人的一声声感谢,让小林真切感受到了暖意的流动。刘志勇趁热打铁,劝导小林要多走出来参与公益活动,感受社会温情和正能量。如今小林的生活步入了正轨,有了稳定工作,还有了两个小孩。闲暇之余,小林还是经常来参加协会的活动,来跟刘志勇谈谈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才能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人,是一种更大的内心满足。”刘志勇说。
做好“小事” 接力“追光”让同安更温暖
事虽小,却暖心,这是刘志勇10多年来组织志愿服务的初心。60多岁的陈淑琴是东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协会里的一名“热心肠”,她也是在刘志勇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之下,加入了协会。陈淑琴家住翔安马巷,每次从家到同安城区参加志愿活动,往返车程接近3个小时,这样来回颠簸的“3个小时”,陈淑琴一个月平均经历10次。到了交通路口,穿上“红马甲”,挥动小旗,陈淑琴一丝不苟地护送小朋友和老人安全过马路。此外,陈淑琴还是协会下属舞蹈队的成员,舞蹈队把精彩的文艺表演,带进千家万户。“穿上红马甲是志愿者,穿上舞蹈服是演员。”刘志勇表示,每个人都有特长,发挥所长,坚持奉献,收获会远远大于付出。
微光如炬,亦能燎原。“我现在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每天内心都很开心、很充实。”在刘志勇带动下,同安区东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协会目前已经注册的志愿者接近2000人,人数为同安区最多。刘志勇说,十几年的公益志愿服务,让他结交到了很多正能量的朋友,看着同安越变越好,他更加干劲十足。
同安区文明办负责人介绍说,近些年,同安区不断涌现东山民俗文化志愿服务队、同心慈善会、恒星义工协会等公益组织,越来越多志愿者参与进来,亮丽的“同安红”悄然登场,形成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强大合力。这些志愿服务组织是“追光者”,赋予了同安更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