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崔晓旭 通讯员 万宇)“新十条”实施后的第一个春运,客流回暖,人们踏上返乡之路,这也让王彩龙和徐丽英变得忙碌了。这对拍档是厦门北站的给水员,又被称为“水总管”,无论是普速列车还是高铁动车,都需要她们向列车自带的水箱加水,以便给旅客提供饮用和洗漱用水。
昨天凌晨5点,天还没亮,王彩龙和徐丽英走出家门,奔赴工作岗位。在厦门北站,王彩龙和徐丽英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中拖着水管,身后别着对讲机,熟练地行走在站台下、铁轨间的匝道上,帽子里还放着一张春运时刻表。这条狭窄的水泥板路,她们每天都要走上三四万步。
列车到达前5分钟,她们立岗接车,待列车停稳,加水工作开始了——打开蓄水盖、接上皮管,再打开水阀,合力拖着30多斤的水管向各车厢注水口快速移动。对准接口、开阀注水、关阀拔管、水管归位……一系列动作紧凑连贯。“一般来说,动车有15-20分钟的上水时间,绿皮火车需要半小时。”王彩龙说,厦门北站每天约有60趟列车需要“喝水”,一节车厢的水箱容量为500升,一列16节车厢的列车就要装8000升水,相当于1.6万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春运期间,列车上水工作比往日更加繁忙,为了“喂饱”这些列车,给水员们挥汗如雨,每天喝掉三四升水才能补充流失的水分。
而在王彩龙眼中,给水员最辛苦的是要经历“四季变换”。冬天,列车从身旁呼啸而过,刮起的寒风格外刺骨;夏天,列车排风口和地面散发热气,汗水不断滴落在钢轨上。到了雨季,半遮挡的站台屋檐会积聚雨水,不一会儿她们就全身湿透。
尽管如此,两人仍然甘之如饴。“想家的时候就加倍专注为列车加水,目送一趟趟列车载着旅客返乡,就是我们消解思乡之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