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
探索“鱼菜共生”新模式 种出高品质蔬菜
“绿百合”车间工人统一戴帽子、口罩、鞋套等,严格按生产加工流程操作。
▲“绿百合”的蔬菜被塑封。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技术听过吗?就在11月中旬,厦门市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百合”)位于同安汀溪褒美的鱼菜共生生态种养示范基地正式揭牌启用。
在这个鱼菜共生的系统里,养殖的鱼虾产生的鱼粪和杂质经分解后,转化为蔬菜可吸收的养分,富含养分的尾水循环到水培床供蔬菜生长利用,蔬菜不用施肥就能长得特别好,最后干净清澈的水回流到鱼池。由于水质更健康,鱼虾没有土腥味,肉质更鲜美。
神奇的鱼菜共生系统在厦门并不多见。对“绿百合”而言,这一系统从源头上实现资源可循环、生产环境可把控,做到零污染、零排放。
走进位于海港西路的“绿百合”,11块电子屏幕实时监控着甘肃、宁夏、三明、厦门等农业基地的种植情况;净菜加工车间里,蔬菜、肉类、鲈鱼等各类食品完成加工后,将走进知名餐饮店、走上市民餐桌;预制菜厨房里,咕咾肉、羊肉煲等“懒人美食”即将上线……
“做食品生鲜行业,就是如履薄冰。”总经理陈国成坦言。从1983年路边的水果摊做起,到为五星级酒店配送蔬菜,再到目前的现代化食品企业,绿百合业务涵盖了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全过程。
为了让市民吃上更高品质的蔬菜,“绿百合”在临夏县租下了近4000亩土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日照时间长、无污染的高原夏菜,同时带动当地上千农户在“家门口”种菜,提高收入。
除了源头以外,“绿百合”缩短农产品流通链条,既保质又保鲜。为了有效排除风险隐患,保障生鲜产品质量,“绿百合”分类分块建立了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农产品精加工车间、肉制品加工车间、方便食品加工车间、食用油加工车间等标准化车间,最大限度杜绝风险隐患。
对农产品品质的极致要求,在近30年的发展中,写入到“绿百合”的“基因”里。陈国成说,食品安全事关身体健康,必须得到有效保障。作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我们更要坚持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对食品进行全链条的追踪生产,搭建食品安全的闭环追溯体系,为市民的“菜篮子”筑起一道安全的绿色屏障,让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