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正成为厦门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工业强区同安,一批“三高”企业的快速崛起不仅有效推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助力全区加快形成结构优化、价值高端、效益突出的新型产业生态。
从掌握聚丙烯(PP)吸塑核心专利的厦门新技术集成有限公司,到全力转型生产防疫物资的华诚科技,再到把研发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密钥的三安光电,这些典型的“三高”企业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市场中谋得先机、取得突破。
记者在走访当地“三高”企业的过程中,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及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他们认为苦练内功是发展核心,党委政府在土地、资本、人才和服务等要素环节播撒的“甘露”则是生态基础。
厦门新技术集成有限公司:
持续研发提升竞争力
专利产品打开大市场
厦门新技术集成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
10月30日下午,20个集装箱从同安工业集中区发出,卡车载着货柜驶往码头,这批货物办理通关手续后,将从港口起锚发往欧美。
这是厦门新技术集成有限公司近年来生产销售场景的普通一幕,进入第四季度,几乎每天都有近20个集装箱的货物从仓库发出。这些货柜中,聚丙烯(PP)吸塑桌是主要产品。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这些商品将赶在圣诞节前,摆到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
“这款产品每年为新技术创造营收在6000万-7000万美元,占了我们企业整体营收的一大半。”厦门新技术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冷旭峰告诉记者,聚丙烯(PP)吸塑桌是企业持续推动研发创新的发明成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沃尔玛的直接供货商,知识产权一直是新技术的生命线。“从2002年在同安设厂至今,企业在国内外的专利总数接近300件,还有150件正在申请专利中,一个PP吸塑桌包含的国内外专利就达176项之多,其中发明专利有55件。”冷旭峰介绍,从2015年至今,新技术每年研发投入都保持在3000万元以上,“这个水平在我们整个行业内都是领先的。”
厦门新技术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也让企业在国外的市场竞争中底气十足,而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握更让新技术的产品备受国外客户青睐。冷旭峰坦言,新技术成立至今,从来没交过专利授权费,90%以上的产品,企业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剩下不到10%的产品也是和客户共同开发的。在2020年,新技术实现营收7.17亿元,各类税收达3000万元以上。今年前三季度,新技术的营收比去年同期要增长25%左右,产品研发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正在不断显现。
实际上,作为同安区“三高”企业,政府也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冷旭峰告诉记者,在技改投入、用工支持和专利补贴上,区工信部门点对点上门沟通服务,让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更加从容。“经过几年的技改,公司智能化生产比例大幅提升,一线用工人数虽然下降了,但人均产值却提高了210%以上。”持续的研发创新,让企业的产品加快了更新升级,提高了附加值,也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