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3月5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文化部日前公布的一则信息,让市少儿图书馆辅导部的林芬感叹:“大家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与坚持,得到了肯定。”原来,这则信息显示的是一份“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典型”表彰名单,其中,市少图的“故事妈妈”文化志愿者俱乐部活动赫然在列。
成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的典型,厦门并非首次,早在2012年就曾有2个项目获得文化部表彰——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和“漆彩华光”厦门美术馆典藏漆画作品赴藏展,分别获评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和“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典型。
近些年,国家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以缓解群众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数年时间,厦门文化志愿者队伍迅速成长,开始成为基层文化的“生命因子”,发挥明显作用,受到基层百姓的热情欢迎。与此同时,众多志愿者获得了发挥专长的平台,同样收获着喜悦。
力量壮大
从不足千人
发展到两万余人
随着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不断升级。
569人,这是2011年厦门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时,全市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数量。这也意味着,平均6000多名市民里才有1名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基层文化队伍不足,特别是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文化辅导员非常缺乏。为破解这一问题,厦门承担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度设计研究课题。
经过探索,在厦门建立起一支活跃在文化领域的特殊队伍,一套涵盖组织、招募、培训、活动、管理在内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也随之形成。“政府引导、分层组织、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文化志愿服务“厦门模式”,成为经验样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已拥有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超过2万人,成为厦门最“草根”,但也最富生机、最具活力、最有感召力的重要文化力量支撑。
搭建平台
三大平台支撑
文化志愿服务
每周一到周五,在市文化馆舞蹈班,季华英都会在这里教授学员民族民间舞和百姓健康舞。即使再忙,她也坚持来上课,因为在这里,她交到了很多朋友。每晚,她还在市文化艺术中心西广场,领着市民们跳广场舞。除了刮台风、下大雨等恶劣天气外,这样的义务培训,持续了整整7年时间。作为一名文化培育志愿者,季华英发动了专业知识与热情的双引擎,义务培育出了一大批“民间舞蹈家”。
文化志愿服务的特殊性在于——专业性和长期性。如何持续下去?厦门搭建了三大平台:全市各个公共文化单位均设立了“文化志愿者之家”;组织骨干培训班,开展文化志愿者培训工作;开通文化志愿者网站,文化志愿服务供需双方各取所需,自助对接。
如今,文化志愿服务在厦门已经呈现常态化。文化志愿者们或走进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或走进社区、乡镇,或走进企业、部队、医院、学校等场所,开展文艺演出、培训辅导、非遗传承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并不仅限于单纯的“送文化”,更多的是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各个角落。慢慢地,市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激活了文化热情和活力,收获了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