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小学编排舞台情景剧,还原破狱斗争真实历史片段
▲思明小学组建“红色讲解员”队伍
台海网9月1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陈琪燕 黄奕琳 实习生 陈玄煜)文物保护,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这个9月,2024厦门公众考古季活动将走进厦门中小学校园,和孩子们一同去发现“身边的文物”,让校园和文物遗址“结对子”,通过孩子们的童心发现和守护,把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思明小学是厦门岛上建校历史最悠久的小学之一,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距离学校不到500米、思明南路边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中,藏着一处曾惊动全国的建筑——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对于这个“校门口的红色文物遗址”,思明小学从孩子好奇的一次发问出发,带孩子们走进它、了解它,不断深化、完善的探索式学习,让学校捧回一个“全国一等奖”。如今,思明小学的孩子们更是走出校园,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传扬者。
馆校合作 共筑传承梦
就在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厦门市博物馆与思明小学就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举办签约仪式,通过将破狱斗争旧址与思明小学“结对子”的方式,主动将文物资源链接到学校,同时鼓励学校立足周边文物资源,发挥在地学校在创新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据了解,厦门市博物馆与思明小学将在课程共建、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科研合作、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的馆校合作,让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与学校思政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共同引导学生传承伟大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昂扬时代风貌。
让孩子发现身边的文物
近年来,思明小学以破狱斗争旧址为基地,主动开展了系列研学探究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学习、了解到的破狱斗争背后的故事,从创作连环画,到立体的泥塑场景作品,再加入故事音频,编排舞台情景剧,还原“5·25”真实历史片段……一个个层出不穷的创意灵感在孩子们手中迸发实现。
2020年,学校凭借《揭秘“5·25”——红色基因的焕新之旅》项目,在第五届全国STEM教育与项目式学习学术研讨会暨2020年度项目式学习优秀项目展评活动中,捧回一等奖。同时,该项目也被收入思明区《鹭岛之光·红色思明——思明区红色研学课程》一书,成为思明区红色研学推荐项目。
创新传扬历史文化
这个暑假,思明小学的孙启桓同学,凭借一个对厦门破狱斗争旧址的宣讲作品,在由厦门市政协文史学委、思明区教育局、厦门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2024第一届文博宣讲小使者”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文博宣讲小使者”称号。
“我选择用厦门破狱斗争旧址作为讲解主体,是希望让更多人能了解到厦门的这段历史。”和孙启桓一样,近年来,思明小学的孩子们通过童心童趣的创意,焕新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扬,将破狱斗争故事带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场景。
“寻迹地图”绘就了寻找厦门破狱斗争旧址的路线图,再进行切割,在沙坡尾等游客聚集的地方,让参与的人在边拼边认的过程中,找寻旧址踪迹;人工智能社团的孩子们,自己编程设计出了“满地跑智能推广机器人”,只要发现有游客靠近就会主动上前发放邀请宣传单;组建“红色讲解员”队伍,让孩子和家长以志愿者身份加入,讲解内容加入闽南语版本……每个孩子都利用自身所长,成了破狱斗争旧址的“小小代言人”。
思明小学许秋鸿副校长表示,在与厦门市博物馆共建基础上,思明小学还将持续更新“文博”系列项目式学习,将目光聚焦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厦港文化,开展厦门文源的挖掘与探究,带领孩子们一起行走、书写、实践具有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种,让思小少年们爱上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与家乡历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小小传承人’!”
文物、校园结对子
文物遗址: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结对学校:厦门思明小学
文物小档案:厦门破狱斗争旧址,时称“思明监狱”,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51号,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旧址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原为厦防同知署监狱,已有200多年历史。1930年5月25日,在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破狱斗争委员会攻破了思明监狱,成功救出了被关押的40多名革命同志。这场行动仅用了不到15分钟,零伤亡,震惊了海内外。2006年5月,厦门破狱斗争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厦门破狱斗争旧址,成为学习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监舍、审讯室和刑具等原貌,可以深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与无畏。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联系电话:0592-2096086
交通:乘坐地铁1号线到镇海路站下车,或者乘坐12路、17路公交到厦港公交场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