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兴趣班。(记者 林铭鸿 摄)
六年前,在儿子即将要上小学时,年女士把户口迁回湖里,准备上家门口的学校。她的朋友很吃惊,他们认为她有更好的选择。
不过,年女士认为,朋友们之所以大惊小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湖里教育实际上是“宝”——她的孩子在湖里区读了三年幼儿园后,她获得信心。
年女士的孩子现在是湖里区六年级学生,她昨天说:她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她的“不后悔”的理由很零散,看起来也都是小事,比如说,学校在校门口设有一个阅读亭,放学等父母接送时,一些孩子可选择坐在那边看书。有一天,年女士去接孩子,发现阅读亭的灯光不够亮,她随即向学校提出建议。第二天,阅读亭灯换了。
还譬如说,六年前,为方便像年女士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学校提供午间的课后服务。但是,年女士的儿子没有午睡的习惯。年女士小心翼翼向老师提出建议:能不能允许孩子不午睡,静悄悄看书?
老师拒绝了。年女士表示理解:破个例开绿灯,可能意味着午睡规则的瓦解。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还是没能培养睡意。年女士只好又跟老师商量。这次老师同意了——看到班级有些孩子也有这种需求,老师改变了规则。
有很多指标可以衡量湖里区如何办好家门口每所学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年女士的回归和这些零碎的小事,却从一个家长角度,给出更具象的答案。湖里区委区政府有句口头禅:老百姓家门口都有好学校,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时候,像年女士这样的微观角度更真实、生动,今天,我们从一些微观的角度,来认识新湖里教育,它的背后是在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湖里区追求义务教育优质而均衡地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不懈努力。
公办校上新
八万名师生的“丰收节”
背后:去年“上新”六所公办校创纪录
去年秋季开学,湖里教育迎来“丰收”——一口气“上新”六所公办校,新增公办学位约8490个。
六所新学校的开办仪式整整花了半天时间,投资更是近9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创湖里区历年来教育建设规模之最,这让人充满了成就感。有人在现场高声说:“今天是湖里八万余名师生的丰收节!”
六所新建学校都在湖里城区寸土寸金的区域,其中南山实验学校位于湖里老城区,尚文实验学校位于忠仑公园附近,位于仙岳路旁的禾山中学是改扩建的——比原来增加了近一倍的面积,改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当年新建的六所公办校,特别是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湖里教育的意义非同寻常——除了扫除湖里教育布点的盲区,有效分流解决热点片区的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更增强了湖里区教育优质均衡的趋势。
这其实只是湖里区近年新办学校的一部分,单是“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湖里区就新建公办校12所(含3所中小学、8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新增公办学位8190个。
这些数字的背后,充分证明了教育在历届区委区政府心中的地位。湖里区委区政府把“好的地块、优的资源、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单是2022年,湖里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6.82亿元,年增长率为7.78%,占民生支出的29.25%,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1.21亿元,年增长率为10.66%。
还可以从“降温”来认识教育在湖里的地位。2020年,湖里区率先全市提出实施清凉工程——“计划到2022年,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教室均装有空调的目标,26℃教室全覆盖”。
当时,越来越热的天气使湖里区迅速推进这一计划。其实,学校安装空调,不是难在买空调,而是装空调:不少学校要进行原有线路改造及用电扩容,这才是大工程。
湖里区要求财政、供电、采购等相关部门,一起投入“清凉大会战”。
2021年夏天,湖里区215所公民办幼儿园、51所公民办中小学提前全部装上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