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芯谊 通讯员 郭珏莹 江彩云 方绿璇/文 厦门市槟榔小学供图) 谈及劳动教育,厦门市槟榔小学是公认的“优等生”。2022年9月,劳动课“自立门户”,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早在2013年,槟榔小学就前瞻性地意识到劳育的重要性,率先在校内开辟出约400平方米的“梦想田园”种植基地,并获“省德育建设百优示范项目 ”“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 ”等荣誉。经过十年的探索与沉淀,槟榔小学在“行·真”办学理念引领下,架构起“3T”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内外双线并行,以劳育人,让智慧跃于指尖。
1
小菜地有大名堂 全学科卷入的“梦想田园”
槟榔小学校长蔡宏敏曾打趣道,槟榔小学是厦门小学界的“老农民”。今年,有10年耕种历史的“梦想田园”引进了新技术——智能芯片,学校与集美大学创客团队合作,引入物联网技术,在地里埋入芯片,实现智能化喷洒灌溉。这个科技感十足的建议,来自槟榔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综合实践课《智能灌溉我能行》课题上的灵感。“梦想田园”劳动基地建设是槟榔小学四年级的劳动课项目。四年级的8个班级除了要各自承包一块区域外,还分别肩负着销售、后勤、宣传、种植、研发、档案、财务、市场8个部门职能,项目模式酷似农场经营。近年来,该项目已经升级到4.0版本,即通过田园种植融合全部学科进行项目化学习,在N种可能中实现“梦想田园”的多元化、实用化和生活化,
槟榔的“小农夫”们发现,作物的生长离不了人,“如何在人手无法到位的情况下照常浇水”就成了驱动问题。孩子们在综合实践课上学习了智能灌溉的原理,认识了传感器等电子原件,终于亲手组装、植入了智能浇灌设备。然而,灌溉只是种植中的一环,自打化身“小农夫”,孩子们的思考越发深入,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引导。
全学科卷入“梦想田园”让这些关切都有了回响,也成为4.0版本“梦想田园”的亮点。数学学科围绕《梦想田园菜地规划》主题,组织学生测量菜地的面积,规划种植品种和数量;科学学科的《菜菜的种子》带领学生观察和解剖种子;这些种子又用在美术学科《菜菜的乐园之五谷艺术家》手工作品上;种植的乐趣在语文学科的《田园观察日记》《献给菜菜乐园的诗》上成文,让种植有了诗意。
2
近百个社团供挑选全校参与的劳动教育
除建设“梦想田园”外,槟榔小学还开设“梦想社团”。目前,学校的“梦想社团”将近100个,向全校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一生一社团。其中和劳育息息相关的,有由民间艺人和非遗传人授课的捏面社团和剪纸社团,也有帮助学生培养自理能力的收纳社团,以及制作美食的烘焙社团等。每个社团都有阶梯式的项目化教学目标,跨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槟榔小学希望,开设的课程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味觉是最直观的幸福体验,基于四季特点,烘焙社团的《不时不食》项目手把手教孩子做美食。春天搓青团,夏天做龟苓膏,秋天揉月饼,冬天有花生酥,2年的系列课学会13种美食,在动手中品味传统美食的魅力。
类似于学生从书包深处抽出一张“千疮百孔”的卷子的情况,在槟榔小学是鲜少发生的,因为收纳社团的《小小收纳师》项目早就教会了学生如何规整文具、衣物和随身物品。阶梯式的教学还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社团里学会了收纳情绪和时间管理。
校园以外,学校依托雏鹰假日小队,开展了亲子社会劳动公益活动、种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修炼”劳动实践。
槟榔小学副校长江彩云说:“学生有想法、有需求,我们就想方设法让它落地。其实,这样的‘小题大作’挺有意思的。我们的项目式教学不是点到即止、随便玩玩的。学校一直在倾听学生成长的需求,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深化劳动教育。
”
学校名片
厦门市槟榔小学位于风景秀丽的筼筜湖畔,毗邻南湖公园。现有教学班51个,学生2668名,教职工147人,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学校”“省示范小学”“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省教改实验校”“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省教育厅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以及省中小学德育建设十佳百优示范项目;连续四届荣获“厦门市思明区教育教学优质奖”,被评为“思明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