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文化教育  >> 正文

武夷非遗走进厦门大学 邀约“全球学子游武夷”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新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厦门9月16日电 (记者 杨伏山)以“好有‘夷’市——武夷非遗进名校”为主题的文化分享体验活动15日走进厦门大学,面向全球学子发布“全球学子游武夷”线路及“武夷青年卡”申领平台。

以“好有‘夷’市——武夷非遗进名校”为主题的文化分享体验活动15日晚走进厦门大学。  主办方供图

  由武夷山市政府、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联合主办的本次活动,采用“动态展演+静态展示”“特色产品+多彩文创”“非遗文化+旅游推介”等方式,设置市集区和舞台活动区。

  本次活动发布“全球学子游武夷”线路和“武夷青年卡”申领平台。其中,“武夷青年卡”可提供景区景点、住宿、餐饮、茶歇、健身、电影休闲等一站式专属福利,到武夷山线下门店持卡即可享用,为青年学子提供贴心、有趣的游玩体验。

  活动现场市集区设有非遗项目展示体验区、茶席区、表演区、美食博饼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遇林亭黑釉茶盏烧制技艺、武夷竹编、岚谷熏鹅等武夷山代表性非遗项目集中亮相,让武夷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得见”“听得着”“带得走”“学得来”。厦大学子与非遗传承人在市集现场频频互动。

好有“夷”市市集区,设有非遗项目展示体验区、茶席区、表演区、美食博饼区等。 主办方供图

  武夷山市委常委、度假区党委书记林飞称,厦门大学在地方文化保护和传统文化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和贡献。此次活动首站走进厦门大学,将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借助厦门大学的优良的师资团队和科研力量,深入探索非遗教学研产用一体化保护新模式,更好推进武夷山非遗可持续性发展。

  厦门大学团委副书记吴光锡表示,未来,厦门大学将深耕“校地合作”育人新模式,推动人才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现场还分享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遇林亭黑釉茶盏烧制技艺、闽南布袋木偶戏等不同地域的非遗项目,武夷山茶百戏与厦门南音雅艺同台互动,让观众体会到不同非遗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合作。当天,武夷山市政府还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签订校地共建协议,将为合作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路径。(完)

相关新闻
罗美华: 一只香糟鸭 已传十五代

传承创新非遗制作技艺 罗美华:一只香糟鸭 已传十五代 香糟鸭是闽清乡宴的头牌菜,制作技艺已传承800多年。2018年,“省璜香糟鸭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清县省璜镇49岁的罗美华是“省璜香糟鸭制作技艺”传承人,近日,记者采访了她。 罗美华...

好有“夷”市! 武夷非遗走进厦大

台海网9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雨晴)9月15日,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联合主办的“好有‘夷’市——武夷非遗进名校”为主题的文化分享体验活动走进厦门大学。   本次活动采用“动态展演+静态展示”“特色产品+多彩文创”“非遗文化+旅游推介”等方式,设置市集区和舞台活动区,打造非遗文化展示新平台,打通文旅融...

听非遗讲故事|花丝镶嵌:宫廷千年绝技的最新表现

非遗技艺人辜国强说,他最大的乐趣便是将创新元素融入花丝镶嵌作品中。   花丝镶嵌工艺又称细金工艺,中国宫廷工艺的代表,与玉雕、景泰蓝、雕漆等并列为“燕京八绝”。花丝镶嵌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大致发源于商周,两汉时期脱离了青铜器铸造工艺,形成了独立的工艺体系。在明...

漳台青少年布袋木偶戏非遗交流活动举行

漳台两地家庭现场欣赏精彩的木偶戏表演   9月10日,由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龙文区台港澳办联合举办的漳台青少年布袋木偶戏非遗交流活动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漳州)传习所举行。来自漳台两地的25组家庭现场欣赏了精彩的木偶戏表演,跟随漳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林城盟现场学习木...

厦门大学喜迎1.3万余名新生 “小李”最多 有15人叫“子涵”

台海网9月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通讯员 欧阳桂莲 莫凡)厦门大学1.3万余名新生报到!其中,5000多名本科生昨天报到,7000多名研究生今日报到。   来自厦大截至昨天统计的数据显示,厦大2023级本科新生5594人,研究生7835人。此前,厦大学生处公布了本科新生数据。2023年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