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座谈会的爱心人士和受助学子合影
台海网8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曾宇姗 陈婧琳/文沈威/图)爱心永恒,泽被学子;善举长在,力绘宏图。
8月26日下午,由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海峡导报社共同主办的“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20年座谈会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举行,社会各界爱心机构、爱心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爱心助学行动走过20个年头。
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潘世建,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党支部书记郭庆俊,海峡导报社总编辑陈创业,厦门市政协常委、厦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虎溪岩寺方丈净心大和尚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新闻发言人谭南周主持。
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主任谢婉丽,海峡导报社编委、全媒体采访中心主任王晓燕,虎溪岩寺监院向协法师、佛慧法师,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单位、爱心人士代表,积极参与助学活动的街道、社区代表,以及受助学生代表等到场参加活动,亲切座谈交流。
从2004年暑假的一封求助信出发,海峡导报爱心助学活动已经持续了20个年头。20年来,通过这个平台,社会各界的爱心源源不断汇聚而来,累计募集善款约1500万元,资助了来自厦门、漳州、龙岩,以及四川、湖北等地约800名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圆梦大学。如今,“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活动已成为厦门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之一。
今年,正值爱心助学活动开展20年,我们在原有资助困难高考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力度、丰富活动形式,走进岛内外20个社区,资助55名困难学子,累计资助金额38.3万元。
20年来,有许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参与到导报爱心助学活动中。座谈会上,许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代表来到现场,与受助学子们亲切交流,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学子们感到骄傲,也鼓励尚在求学的学子们战胜困难、勇攀高峰,早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20年座谈会举行
爱心寄语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潘世建(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爱心助学活动能够坚持20年,非常感谢海峡导报。作为一家媒体,海峡导报不仅是在纸上写文章,更重要的是用心在这片土地上写出了慈善大爱的文章;也非常感谢虎溪岩寺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你们的爱心流淌在这座城市之中,走进了很多家庭,感动了许多人,共同托起了我们这座大爱之城。
爱心助学20年,我们不仅是手牵着手,更是心贴着心,共同帮助了很多从困难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大爱精神的民族,今天我们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我们更要让这种大爱精神成为一股凝聚力,助推祖国和民族更加强盛。
中国有句古诗: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我们的爱心助学活动,是各界携手把爱心融入到社会之中,像春雨一样滴水穿石,为暂时遇到困难的同学们送去温暖,就如同“千秋画”“万古琴”。我希望同学们要记住这份情,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你们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激励。
同学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你们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希望你们能把社会对你们的关爱转化成人生动力,不断勇攀高峰。我想把汪国真的两句诗送给你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的国家正在新的长征路上,明天的希望在你们身上。祝愿你们带着厦门人民的大爱,努力学习,将来学有所成为国增光!
集聚信众爱心,参与“爱心厦门”建设
●净心大和尚(厦门市政协常委、厦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虎溪岩寺方丈)
虎溪岩寺是厦门56个寺院之一,在统战部和民宗局的领导下,高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佛教中国化,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积极投身“爱心厦门”建设。
从2006年开始,虎溪岩寺一直坚持参与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和海峡导报共同举办的爱心助学活动,帮助很多同学完成了学业梦想。18年来,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虎溪岩寺集聚信众爱心,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前几天,我们跟随海峡导报的“爱心到家”助学行动走进6个区的多个社区,和今年受资助的同学们现场座谈。在座谈中,我看到了同学们青春阳光、积极进取的精神,看到了他们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尤其是那些身残志坚的同学表现出来的顽强不息的品格,让我们很受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虎溪岩寺还将继续和各界爱心人士一道,向需要帮助的群体伸出援助之手。
同学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爱党爱国,刻苦学习,将来发挥自己所能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贡献你们的力量。
20年只是“逗号”,携手踏上新征程
●陈创业(海峡导报社总编辑)
20年来,有许许多多的爱心单位、爱心人士参与到我们的爱心助学活动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媒体是一座桥梁,将各界爱心链接到一起。正是有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无私奉献,才一路助推爱心助学行动走过这20年。
通过海峡导报爱心助学这个平台,我们共同资助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学子。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同学已经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在许多重要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传递爱心,回过头来也积极参与爱心助学,从受助者变成捐助者,为“爱心厦门”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还邀请来了多位正在学校就读的受助同学,希望学长学姐们的励志故事可以感染你们、激励你们,有信心战胜暂时的困难,好好学习,将来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各界对你们的期待和关爱。
人们常说,做一天好事容易,一直坚持做好事却不易。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我们回望来路,为了当初的一个约定,我们已经坚持了20年,为很多同学插上梦想的翅膀,帮助他们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未来还很长,我们今天的座谈会只是一个“逗号”,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起,凝聚爱心、奉献爱心,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慈善公益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爱心汇聚
●泉州市康雅思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鹏辉
送上“见面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0年助学道路上,博美红木黄鹏辉先生是与导报风雨同舟的老友之一。2005年开始,他每年举办一场助学义卖会,将义卖所得捐献给当年被录取的困难大学生。十多年时间里,累计捐出数百万元善款,帮助上百名学子顺利圆梦。
座谈会上,黄鹏辉以泉州市康雅思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新身份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奋斗史。“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读书时就懂得要拼搏努力,如今我64岁了还在坚持办厂,就是想用行动告诉大家,要从小拼到老,为社会多做贡献!”黄鹏辉说。
现场,黄鹏辉还为今年导报报道过的困难大学生带来了一份礼物——每人免费赠送一张全3D的薄床垫,尺寸刚好适合在大学宿舍使用。同时,他还愿为大学生们提供在校学习创业的机会。
●“爱心奶奶”王丽华
九旬高龄亲自参会,谆谆教诲盼成才
“困难不是耻辱,无知才是耻辱。困难不是拦路虎,是坚强意志的磨刀石、是前进路上的鞭策者、是上天的考验,要让你思考它带给你的动力,不要惧怕生活的困难……”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出自厦门“爱心奶奶”王丽华,深刻地启迪了在场的学生们。
这位90岁高龄的老奶奶,已经连续6年参与导报的爱心助学活动,今年,她更是拿出自己祝寿的现金捐给导报报道的20名学子。一笔10220元的善款,不仅凝聚着老人的点滴爱心,更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祝福:“102”寓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20”是希望学子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同时也代表着今年海峡导报爱心助学迎来第20个年头,走进了20个社区。王奶奶用她朴实的语言,激励学子们早日成才,回报祖国。
●厦门市旺紫洲工贸有限公司
回报社会,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跟随着虎溪岩寺与海峡导报的脚步,十多年来,厦门市旺紫洲工贸有限公司在慈善公益道路上步履不停,已累计捐款100多万元,积极参与助学、助困、助老等慈善活动,并在导报爱心助学项目中发挥出了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
当天,该公司总经理苏妮参加了座谈会。她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公司多年来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支持和关怀,非常感谢海峡导报和虎溪岩寺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回报社会,培植福田,奉献微薄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的“爱心到家”助学行动进社区活动中,该公司董事长吴丽明也走进了思明区、湖里区的两个社区,为困难学子送上了慰问和祝福。
●湖里区蔡塘幼儿园
爱心款手工礼物,小朋友的一片心
2015年起,蔡塘幼儿园发起系列公益活动,带领孩子们用打开“善扑满”的方式,把爱心善款捐出去。每个暑假,当导报启动“爱心助学”时,蔡塘幼儿园总在第一时间响应,组织亲子家庭亲自将善款送到报社,爱心义举已延续9年。“今年我们跟随导报一同走进社区,非常感动。我们将幼儿园小朋友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和一些文具赠送给困难学子,希望他们可以带着弟弟妹妹的心意,好好完成学业,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蔡塘幼儿园园长蔡瑾辉说。
●爱心人士黄种龙
始于“假戏真做”,每年坚持捐资助学
黄种龙的捐资助学始于一场“假戏真做”。2016年,他在工作单位思明区税务局组织的一次演出中,参演了爱心捐款的小品。“献爱心怎么可以只是演演呢,对不起这个原型人物”,受此启发,他以捐资助学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路。
每年,导报启动爱心助学,黄种龙便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为学生捐出善款,这已成为他自2016年来持续不断的习惯。他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加入助学行列,一起把爱心事业做大做强。
●资助宜昌爱心单位代表
海峡连三峡,跨越千里传大爱
海峡连三峡,宜鹭爱相随,跨越千里,传递大爱。2020年8月3日,海峡导报社与三峡日报社同步启动爱心助学活动,来自厦门的9家单位捐款45万元,共同资助宜昌75名优秀困难学子,助力他们圆梦大学。
三年过去,厦门市立达信泉水慈善基金会、福建省助学济困公益协会、厦门眼科中心等宜昌助学爱心单位代表也来到现场,回顾这一跨越山海的善举,谋划未来爱心助学的新路径。
●四川省梓潼县文昌中学
“嘉庚楼”已走出14000余名学子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后,海峡导报发起了为灾区募捐行动,在四川省梓潼县文昌中学和青海省玉树第二完小分别建设了一栋教学楼,根据厦门人民的意愿,将这两栋教学楼命名为“嘉庚楼”。
梓潼县文昌中学党委书记王斌特意为此次座谈会发来喜讯,希望借助导报,再次向厦门人民表示感谢。他说,文昌中学“嘉庚楼”自2011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至今已经培养了14000余名学子,文昌中学已成为当地的优质生源地,没有辜负厦门人民的期望。
●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
爱心及时雨,助“金凤凰”展翅
今年,金安社区有2名学生分别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录取,大家都为社区飞出两只“金凤凰”而振奋。“我们在为孩子们高兴的同时,也担心他们的学费、生活费。是导报的助学活动送来了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金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惠萍说。
陈惠萍表示,感恩导报链接了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助力孩子们顺利踏上人生新征程,期待将来社区还能飞出更多的“金凤凰”,将来尽己所能为社区、为社会多做贡献。
●海沧区嵩屿街道
不仅有经济资助,更有精神鼓舞
海沧区嵩屿街道今年有6位困难学子受到了海峡导报爱心助学项目的资助。座谈会当天,嵩屿街道社建办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蓝萍和周丹,专程带着部分受资助的同学来到现场。
蓝萍表示,这次的助学活动,学子们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