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磊
▲李少红
台海网11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孙春燕/文 沈威/图)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电影产业逆势而上。作为电影大国,影视基地要一改摄影棚、一条街、拍照加旅游的模式,要建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影视产业基地如何在新的业态下守正创新?昨天上午,金鸡电影论坛·基地论坛以“标准建设与产业赋能”为主题,在国家大力扶持培育影视基地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影视基地自律自强、共谋共建的科学发展体系,推动影视基地技术赋能创作的未来之路。
1
虚拟棚建设升级 创新基地经营
如何高质量高标准地创新基地经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在圆桌论坛中以华谊兄弟的电影小镇为例进行了分享。
作为影视基地园区IP化模式运营,华谊兄弟的电影小镇并不是单纯的电影IP,而是电影IP的延伸。“做电影小镇就是想把电影产业链拉长。”王中磊以全国首家电影小镇——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为例说,该电影小镇主要是《1942》《芳华》《老炮儿》三个影棚,都是和冯小刚有关的。“起初的目的很简单,做电影一个乌托邦,盖完的摄影棚不是拍完就拆了,而是把电影画面从银幕上搬到线下,让观众参与其中,给大家去拍摄。”
随着科技进步,电影小镇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观众去电影小镇已经不满足于游戏、设备类的体验,而是更需要科技、虚拟的体验。“电影是很有趣的,但影片中往往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在线下体验就不同了,观众进入某个场景,可以体验ABC三种不同场景和答案。”王中磊直言,中国的高科技拍摄、制作在世界领先,未来,虚拟拍摄一定是电影拍摄的重要部分,虚拟棚的建设、拍摄也是未来摄影棚要改进的,“随着科技赋能,也会和游戏公司合作,把电影小镇的产品变成游戏、VR下载等再延伸”。
2
影视基地升级赋能精品力作
“影视基地的转型升级,必将激发导演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对于拍摄大成本电影,影视基地该如何升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导演李少红最有发言权。她算是最早一批采用棚拍、基地拍摄的导演,从1995年起,从内景到外景的大部分影片都是棚拍,“尤其是疫情这几年,很多电影都转到了棚拍、基地拍”。
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对此李少红深有感触。她说,两年前对虚拟拍摄还不是很清晰的概念,在电影中的使用也比较初级,但到了今天,已经发展得特别快,原来在现实中很难实现的、拍摄的新想法,现在已经达到了要求。这也为创作人员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激发了创作想法。她记得4年前第一次用水棚拍摄,效果就很震撼,少了再去海上拍的麻烦。但到了今年,要求更高了,还要有背景,因此虚拟拍摄环境跟着改变。“棚拍是基础的拍法,拍摄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往前走,影视基地也要升级换代,这样基地和创作人员的匹配度才更契合。同时,基地提供更多的技术条件支持,帮助到导演创作,需要硬件和创作内容匹配,激发导演创作内容,实现更多的可能。”李少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