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文化教育  >> 正文

集美高浦郑氏族人捐赠家族文物:涉及南明时期重要人物 为厦门文史研究提供有力物证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1月2日上午,集美高浦的郑氏族人向厦门市博物馆捐赠了两件南明时期的文物,分别是南明“建国公”郑彩的墓碑,以及“骠骑将军”郑德的墓志铭,这两件文物也为厦门文史界研究南明时期历史提供了直接、有力的实物证明,文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图源:XMTV.cn

2日上午10点,在集美高浦郑氏家庙前,郑氏族人代表与厦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签订了捐赠协议,正式将南明“建国公”郑彩的墓碑,以及“骠骑将军”郑德的墓志铭移交市博物馆保存收藏。捐赠现场,记者看到了“骠骑将军”郑德的墓志铭。墓志铭由两块红砖组成,其中记载,高浦郑氏,出自福建长乐,明永乐年间因征调来到高浦,墓主郑德是郑彩的“功弟”。根据史料记载,郑德与郑彩都是南明时期,占据厦门反清复明的重要人物。

厦门市博物馆副馆长 郑东:主要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一个南明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郑彩,特别还讲到南明时期的年号,也还讲到高浦古地名叫鹤浦,这里面都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价值。

陈氏族人介绍,郑德的墓志铭其实在1993年9月就已出土,当时宁宝社区一带准备建设一座菜市场,工人施工时,发现了郑德墓。

厦门高浦郑氏族人 郑清辉:当时我是在挖土方,正好墓的三合土露出来,一看是明朝的,姓郑我们家族的,我再叫我们家族这些老长辈过去,才破开,当时衣服的绸布还很好,扯出来就看到这两个,他们说墓志铭,就给它拿出来。

郑氏族人说,30年来,他们把这份墓志铭放在族人家里小心保存,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这些年,墓志铭文字都开始褪色,为了保护“祖传宝贝”,他们决定把它送往博物馆保护收藏。

厦门高浦郑氏族人 郑清辉:当时拿出来,这个毛笔字和这个面,很光滑,很漂亮,现在就有点淡了,毕竟我们保存时间长就会风化,由博物馆保存,他们比较专业。

此外,在“骠骑将军”郑德墓附近,郑氏族人还收存着建国公郑彩的墓碑,郑氏族人也希望捐赠给厦门市博物馆收藏保存,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两件重要文物,也为厦门南明历史研究提供有力物证。

厦门市博物馆副馆长 郑东:他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提高了,我们首先也是表示感谢,对这些文物会我们也会做复制,对墓碑,我们会原样原材质进行复制,墓志铭也通过我们技术手段来重新复制,留给他们作为纪念。

厦门高浦郑氏理事会会长 郑世锋:我们捐献墓志铭、墓碑,更好地保护传承,为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一点贡献。(来源: 特区新闻广场

相关新闻
沉浸式!博物馆里“学”厦门文史

台海网7月27日讯(见习记者 张芯雅 记者沈华铃)“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26日上午,“博物馆里的厦门文史”主题夏令营活动在厦门市博物馆启动,来自湖里区康乐小学和华昌小学的36名学生开启了一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之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展厅里,孩子们认真聆听志愿者的生动讲解,时不时拍照记录,领略博...

郑成功从未开创所谓的“东宁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东渡,开始了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宝岛台湾的战斗。他的壮举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仅此一事,郑成功足以名垂千古。 明年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了,可喜的是“郑成功”恰在今年被评为福建文化标识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几年却有一小部分人或有心或无心地称郑成功是台湾“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这不仅不尊重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还...

探寻石上春秋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摩崖石刻蕴藏着的故事

台海网7月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近日,在市园林植物园内的“太平石笑”景点,原本有些黯淡的摩崖石刻被填上了鲜红的水彩,“石笑”二字焕然一新,更令游人流连忘返。随着市园林植物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逐步推进,将有更多的石刻被清洁修缮。   其实,在植物园内的各个角落...

马巷龙蛟池的变迁

■龙蛟池已被人工填土绿化,拟建公园。   台海网9月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马巷龙蛟池原名“林家池”,是清代富商“林百万”建造的。“林百万”的真名叫林芳德(1698—1758年),清嘉庆版《同安县志》记载说:“林芳德,捐职州司马,捐百金修梵天文公书院,倡改岳口理学名宦石坊...

大明通宝背“户”钱与南明悲歌

原标题:大明通宝背“户”钱与南明悲歌   ■大明通宝背“户”钱。   大明通宝有小平光背、背工、户、帅、招等种类,均铸于明清之际。其中,背工、户钱是浙东的鲁王监国政权于绍兴所铸,都较为少见,相对而言背户钱比较常见一些。大明通宝背“户”钱根据背面“户”字首笔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