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晋江经济发展如数家珍
1984年,周顺明任福建省晋江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在晋江地区,他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几乎没有休息日。不到一年时间,他把晋江地区的经济情况调研得一清二楚。这从1985年5月16日出刊的《泉州工人报》头版文章《晋江地区将展翅起飞——访晋江地区行署专员周顺明》可窥见一斑。
▲资料图丨《泉州工人报》1985年5月16日头版报道
当天,周顺明精神焕发,黑红的脸膛显得格外自信,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如数家珍分析了晋江地区经济起飞的四个优势,如晋江全地区有四十万的港澳同胞,还有三百二十万的海外华侨,以及八百万祖籍地在原泉州府的台湾省同胞,他们都有爱国爱乡的传统,会积极支持家乡建设。还有,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风光秀丽,古迹众多,都有可能成为福建旅游中心地带。另外,晋江地区山海矿产资源丰富,近海滩涂面积有一百三十五万亩,可养殖的就有六十四万亩,加上内外海的捕捞,去年水产量已达二百八十四万担,占全省第二位,今年水产量排全省前列没有问题。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碳、铁矿、石灰石等。这些都是晋江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优势。
谈到晋江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经验时,周顺明表示,现在行署采取的措施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旧企业,重点是发展纺织、电子、食品三大行业,开发旅游、建材、能源、山海四大资源,真正做到把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作为四大窗口,发挥对内、对外两个辐射的作用。他解释说,两个辐射就是通过引进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然后向内陆辐射、通过引进技术,多生产商品,向世界市场销售。周顺明短暂领导晋江地区经济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在现在看来,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86年5月,周顺明从泉州市委副书记调任漳州市委副书记(正厅级干部),2个多月的1986年8月24日,他在工作中病故。周顺明做事光明磊落,无时无刻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群众而着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终其一生,他最显赫的政绩当属带动龙海农业科学种田,以及谋划晋江地区十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