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科学种田
当好用科学带头人
1979年6月20日,《光明日报》头版以题为《当好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纪实报道了龙海县委书记周顺明重视科学种田,使全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并于1978年一跃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实现粮食平均亩产一千六百多斤的高产县。
该篇通讯显示,周顺明是在1976年开始任县委书记的,到任后,虚心学习,认真听取群众对改造农业生产的意见。他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龙海县虽然是福建省的重点产粮县,粮食生产水平高,但过去在早稻种植上还存在不顾气候条件,过分强调“早”字的问题,影响了产量不再大幅度提高。不少老农对盲目强调“早”字提出过异议,县气象站干部也常常向县委会反映要适当推迟早稻播种期。周顺明根据长期参加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认识到粮食产量高低,水稻抽穗期与光照有密切关系,必须找出其中的奥秘。于是,他采纳了群众意见,组织有关人员配合福建省农科院派到这里搞高产试验的专家一道随行调查研究。有关人员和专家们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询问了社员和基层干部,查阅了1964年至1974年十年间的气象和粮食产量资料,画出黎明大队和龙海县“稻麦产量同抽穗后气候关系”图,从对比分析中找出了一种最优的增产方案。当科研人员将这一研究成果向周顺明汇报后,他很赞成,1977年就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多点试验,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的时间推迟半个月光景。实践证明,这样做了以后,每亩产量多收了一百多斤粮食。当年,这种适当推迟播种期的做法,已在县内全面推广。
▲资料图丨《光明日报》1979年6月20日头版报道
周顺明长期在农业部门工作,当上县委书记后,还是一如既往亲自领导农业生产,并且亲自参加种试验田的科研活动。在科学种田的实验中,周顺明获得了许多经验,取得了领导生产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在周顺明的带动下,龙海县委会大部分常委都参加种试验田。
1977年,他在莲花公社同县农业局技术员和公社、大队干部、社员一起种试验田,亲自驾驶拖拉机落田,采用闽优品种,适当密植,科学管理,结果一季亩产达1150斤。1978年,又创造了早稻亩产1439斤的纪录。同年在东园公社推广13000亩,平均亩产达900斤。
▲资料图丨周顺明(右)在农业局技术员下田间调查稻谷抽穗情况
▲资料图丨周顺明(中)在莲花公社山后大队参加试验田稻谷脱粒劳动
为了搞好科学种田,周顺明十分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整顿和建设,并关心和支持群众性的农业科研活动,先后把县、社一级的科研机构恢复和健全起来,充实了领导力量,使三十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归了队。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为全县多名劳动模范、农业“土专家”以及一部分曾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走专道路”的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平反,最终恢复了他们的名誉。
由于周顺明和县委一班人的带动和积极领导,龙海全县科学种田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日益显示出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该篇通讯报道,有不少农民“土专家”和农民技术员被邀请到外省、外县去传授经验,帮助兄弟社队搞科学种田,还有七人出国去做援外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