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2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但在岁月的流逝中,古籍会“生病”,出现霉变、絮化、虫蛀、鼠啮、老化、黏连等问题,影响存续。
今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引发社会关注。
在厦门有这么一位“妙手书医”,她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古籍的修复之路,让无数残破的古籍焕发新生。她就是厦门市图书馆典藏管理部古籍修复师柯菁。
巧手续千年
日复一日给古籍“治病”
近日,记者在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城馆区古籍文献馆内的古籍修复工作室见到了柯菁。当时的她正伏在桌案前,用笔在虫洞周围涂上浆糊,补上补纸,再用镊子把多余的补纸轻轻撕下。
柯菁告诉记者,这个步骤叫“补洞”。她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水、烧水、冲浆糊,然后开始“补洞”。“补洞”是柯菁日常做得最多的工作,因而浆糊、镊子和毛笔永远放在她最顺手的位置。“一个个洞的后面,是一份份责任,我们是在给书治病。”柯菁说道。她提起一张刚刚补完的书叶,喷水后可以看到浅浅的补痕,晾干后压平,书叶就“痊愈”了。
“古籍的修复操作程序,是从配纸、清点、标叶码、补洞、溜口、喷水、压平、折叶、剪齐、锤平、压实、上纸捻、护叶、封皮、打眼、定线,到贴书签,认真细致修复好每叶书,保证古籍修复质量。”听完柯菁的介绍,记者感受到了古籍修复的繁复与细致。
平日里,工作室都是一副静悄悄的模样,柯菁和同事常常专注得忘记了说话。如果有交流,往往是工作中碰到了问题,需要探讨解决办法。
柯菁坦言,心静不下来的人做不了这项工作。“别人眼里日复一复的枯燥和烦琐,是一场让自己不断精进的修行。”
结缘十余年
师从众多古籍修复名家
柯菁与古籍修复的缘分,要追溯到2007年。
那一年,柯菁刚刚入职厦门市图书馆,被分配到少儿阅览室工作。同样在那一年,“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亟须培养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柯菁和同事杜亚平有幸被单位选送去国家图书馆参加第一期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师从众多古籍修复名家。
这些老师们精湛的修复技艺和爱书护书的情怀深深影响了柯菁,学成归来之后,柯菁下定决心像老师们一样当好“古籍医生”,让残破的古籍焕发新生。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匠心传经典
古籍在新时代“活”起来
古籍修复工作,给柯菁带来源源不断的满足感和喜悦,不亚于医生让病人康复,古籍修复师抢救的是“远古的病人”。十几年来,一本又一本残破的古籍在柯菁和同事手中“修旧如旧”。有些古籍在修复之后迎来再版,在新的时代“活”了起来,这些都让柯菁无比欣慰。
让柯菁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抢救”经历,是和杜亚平共同修复《渡江书》一书。
《渡江书》是厦门闽南话水平测试员林伟志家藏的古籍,原件书叶破损严重,翻都翻不开。当这本古籍交到柯菁和杜亚平面前时,他俩有些傻眼。“从事修复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破的书。而自己将上手修复它,心情激动又忐忑。”柯菁说。
一番“诊断”之后,柯菁和同事迅速制定了修复方案,采用手工浆糊修复,力求最大限度恢复该书原貌。经过3个多月,柯菁和杜亚平顺利完成了《渡江书》的修复工作。
当这本古籍内容完好地呈现出来时,大家才发现,原来这是清末时期的闽南方言韵书,是考证闽南语语系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林伟志看到修复后的古籍感动不已,随即将这本古籍交给厦门市图书馆进行影印出版。这本雪藏多年的珍贵书籍从而惠及更多人。
古之精华能为今所用,最快乐的,一定是使之新生的人。在柯菁眼里,古籍修复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同时也是充满生命力的行业。她始终铭记古籍修复非遗传承人杜伟生的一句话:“我们脚下的路虽然很窄,但却很长。”(见习记者 张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