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莎茵与特殊孩子交流
台海网3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文/图 通讯员 张谢池)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8年,当了26年校长,从最初的全校只有30多名学生,到如今建立起了全市特殊教育的“指挥部”,她把半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厦门的特殊孩子。
每一个特殊孩子,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每本书有自己的故事,但这些书里都写有同一个名字——陈莎茵。20多年来,她燃烧着自己,为特殊孩子点亮了七彩人生路。
20岁当上聋哑学校校长 半生致力于特殊教育
1994年,陈莎茵以优秀毕业生身份从泉州师范学院特教专业毕业,选择回到家乡同安的启智小学教书。两年后,她奉命组建同安第一所聋哑学校,并出任校长。那一年,她20岁。
当时的特殊教育,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学校位于同安郊外,三面是农田,进学校的泥土路上都是玻璃渣子。家长也不重视,全校只有30多个特殊学生。
这位年轻的校长带着学校老师,挨家挨户去村里动员家长,把残疾孩子送到学校来;残疾严重不能来学校的,她率先全省送教上门……
她还带领老师上门为附近村里的残疾人扫盲,这项开全国先河的残疾人扫盲工作被推荐参评联合国国际扫盲奖。
2015年,陈莎茵调任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如今,随着全社会对残疾孩子受教育的重视,从前的“招生难”已悄然演变为“学位不足”。
陈莎茵又马不停蹄地推进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并有望在今年完成。
为学生保驾护航找工作 就业率全国领先
解决了“招进来”的难题,“送出去”面临更复杂的困难。特殊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后,如何自力更生、融入社会,陈莎茵一直都在探寻出路。
在陈莎茵的带领下,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将职业教育培养思路从学校教育转变到生涯教育,开启了特殊学生高中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2016年,厦门市特教学校的培智高中部开办,开设漆画、砖雕、制香等专业,第一届学生就业率就达到60%,居全国领先水平。此外,听障学生的就业率已达到100%。
但陈莎茵并不满足于就业率,她要她的学生们能够长长久久地留在工作岗位上。去年12月,国际残疾人日前后,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先后与两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将一些即将毕业的培智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并帮助他们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
两次活动,陈莎茵都亲临现场,她要为她的学生保驾护航。像这样的就业帮扶,还有不少。陈莎茵在学校建立了工作团队,持续跟踪、帮扶学生,并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心系毕业生 愿他们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我的生命几乎就和特殊教育融合在一起,她改变了我很多,我也为她付出了很多。”陈莎茵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8年,陈莎茵积极倡导家庭支持、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并为特殊孩子的家人提供类似“喘息照顾”的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普通学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而陈莎茵想起自己的学生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却是这样的画面——“有一次,我在海沧阿罗海遇到以前的一个学生,他也认出了我。他跟我说,他已经结婚了,还生了2个小孩。他现在过得很好,节假日的时候,还会带着家里人一起去参加社会活动。我特别高兴。”
陈莎茵说,她最希望看到她的学生们离开学校以后,能够踏踏实实的,过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