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尚廉:苏颂“处事必公”,池浴德“无负天地”
厦门同安东溪西畔的孔庙,当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周围学子求学的课堂。朱熹在此任主簿时,曾增建经史阁、教思堂、苏公祠、志道斋。
苏公祠供奉着的是宋代科学家、政治家苏颂。苏颂历经五朝,处事精审、正派直道。他一生为官,从地方官一直到宰相,始终两袖清风。据《宋史·苏颂传》记载,苏颂任尚书、宰相时已然是中央大员,却“赡给常苦不足”。为了节约,他常常裁下碎纸片写字,“未尝妄费寸纸,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苏颂不仅身体力行,还在家规中训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教育子孙“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国家取士,行实为先”。
苏颂博学多识,以实干事,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1101年,夏至过后一日,苏颂坦然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宋徽宗下诏辍朝二日,并派中吏临丧致哀。当吊唁的官员赶到苏颂的相第时,不禁目瞪口呆:堂堂的大宋宰相府,却是一所“仅蔽风雨”的简陋住宅。来吊唁者“见其服用俭素,皆叹息而去。”朱熹赞曰:“存小心与宋千古,识大义惟公一人。”
明代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本岛),一株土生土长的无花果树枝叶繁茂。有一位著名清官池浴德就是这株“无花果”。
池浴德,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人,翌年考中进士,历任浙江遂昌县令、南京吏部考功主事等职,所到之处以秉公行事、勤政清廉著称。虽所任职务被视为“肥缺”,他却从不苟取一文、以权谋私。
池母欣慰地说:“谚称县令为银树开花,吾子一树,乃无花果也。”
其实池浴德出任县令前,父亲池杨曾担心他自小耽于诗书,不谙世事,难以管理一县之事。池浴德答道:“尽某心力,依古道行之。”父亲大笑:“善哉!子勉之!”后来,池浴德这样告诫自己的子孙:“读书岂尽取科第?时时照管此念头,无负天地祖宗,便为天地肖子。”
在厦门云顶岩上至今可见池浴德的一首七律和诗的题刻,诗中有“数茎菊绽香初远,百仞风高石亦寒”,正如他咏叹的香菊一般。他的清廉故事也绽放于历史长河里,馥郁至今。
同样被纪念的,还有新民镇溪林村的明代中晚期监察御史林一柱。林一柱年近五十才被授官湖广道监察御史,他履职后,多次上疏,一一陈述卖官鬻爵、虚报士兵编制获取饷银而造成官场、军队名存实亡的弊端,为冤死的忠臣平反,明辨是非功过而赏罚分明。其座右铭“慎诏狱、恤民穷、容言官”,对当今为政者仍具有警醒意义。
林一柱辞世后,不仅当地百姓自发供奉,在隔海相望的台湾,同籍林姓同胞也在供奉。如今,村民们将其故居进行修复并作为宗祠,同时将其后裔保留的身着明代官服的林一柱画像修复如新,存放在故居内供人瞻仰。
春秋代序,千年已往。厦门面海而生、清风激荡,岛内东北端的五缘湾大桥巍巍矗立,见证着厦门的人文脉络。五缘湾大桥由五座大桥组成,分别为日缘桥、月缘桥、天缘桥、地缘桥、人缘桥,这五个桥的名字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寓意,如月缘桥,寓意“海上升明月”;天缘桥,寓意“天涯共此时”;人缘桥,寓意“千里共婵娟”……五个缘寄托着中华儿女企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蔡怡琳 苏允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