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郑成功“情结”,林巧稚的梦想
登上鼓浪屿,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举目望去,能看到复鼎岩上的郑成功雕像挺拔刚劲、高高矗立。
在厦门,几乎人人都有“郑成功情结”,这是百姓对他表达推崇和敬仰的一种朴素方式。郑成功39岁的短暂人生里,有十多年时间留给了厦门。他以厦门为口岸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使那段时期的厦门成为闽南最主要的港市聚落。
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被广为传颂的,还是他收复台湾的壮举。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在那里建立了殖民统治。目睹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暴行,郑成功内心如焚,当即命令各港口以及有关的地区,不准去台湾贸易,使荷兰殖民者陷于被封锁的困境。面对荷兰军队的近代武器装备及部分将领的畏难情绪,郑成功坚决表示“台湾非吾亲征不可”,亲自率领三万多将士抗衡对垒9个多月,台湾最终回归祖国怀抱。
通往鼓浪屿日光岩的路上,至今还能见到一个石砌的寨门,那是郑成功当年建造的屯兵营寨。寨门右边平坦的巨石上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郑成功曾在那操练水师,他站在水操台上沐着天风海涛,沉着挥舞着令旗指挥操练,心中涌动的,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
如果说,阳刚血性是这座小岛的风骨,那么柔情雅致则是这座小岛的底色。
徜徉在鼓浪屿上,不时能听到若有若无的钢琴声。这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的小岛,似乎自带浪漫属性。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产生了许多音乐家。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许斐平,中国第一位女声乐家、指挥家周淑安等,都是从鼓浪屿走出来的。这个小岛拥有钢琴密度居全国之冠,被称为“钢琴之岛”。
1901年,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就出生在这座小岛。
琴音和涛声滋养着她细腻博爱的灵魂。1940年,在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后,林巧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她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
作家冰心曾说林巧稚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从来不想到自己,把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的确如此,林巧稚对病人的关怀,不止在技术高超,更在于设身处地。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使用听诊器时一定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放到病人身上。
在林巧稚的医务生涯中,拯救过的妇女不计其数,亲手接生过的婴儿更是有五万多个,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她却选择留在医院,因为她一刻也不想离开心心念念的病人:“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林巧稚去世后,骨灰按照她的遗愿撒在鼓浪屿的大海上。她说:“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