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声音】
厦门网讯 (文字整理/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图片/华亿传媒提供(除署名外))
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全面总结过去 指导未来发展
《厦门简史》是一部令人赏心悦目的厦门史,它用发展的眼光、宽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去审视厦门的历史,大篇幅著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厦门史,不仅全面总结过去,对厦门未来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突出了“古同安,今厦门”两位一体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梳理了厦门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可以了解厦门今天为什么得到这样好的发展,因为有文化底蕴、有文化支撑;该书也充分体现了厦门的优势和特色,比如港口优势、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对台的区位优势等;《厦门简史》还附录了名人简介和大事记,能够更好地对外宣传厦门。
厦门文史专家颜立水:厘清历史渊源 为学界提供参考
我认为《厦门简史》这部著作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讲到厦门历史,是从厦门建城开始,也就是6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本书有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古同安的历史是厦门文化历史的根,这就把厦门的历史推到了一千多年前。这本书也基本厘清了“古同安,今厦门”的历史渊源,为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依据。《厦门简史》不仅为学界提供参考,还有助于普通读者全面了解厦门历史。
著名作家陈慧瑛:用史实说话 重现历史真容
《厦门简史》的可贵之处在于,重新梳理了厦门历史的研究思路,用史实说话,明确提出厦门历史是同安历史的延伸,通过同安和厦门古今沿革息息相关的地缘、亲缘、文缘,比较圆满地厘清“古同安,今厦门”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脉络,从而消除以往将厦门历史定位于“建城于明朝”的旧史误导。回眸千年古城,正本清源,重现历史真容。
市博物馆原馆长张仲淳:研究“大厦门”历史 传承创新闽南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简史就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和记忆。《厦门简史》站位高、视野宽阔、内容丰富,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这么全面的资料,我看了觉得很震撼。这本书通过对“大厦门”历史的研究,清晰地呈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闽南文化依然是厦门的文化底色,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厦门的城市文化发展,对台胞、侨胞的文化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海平:在城市建设发展中 要更加尊重历史
《厦门简史》为厦门人特别是新厦门人学习和了解厦门提供了全方位、客观的历史遵循。书中有大量内容讲到厦门的近现代史,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学习厦门的近现代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资料。本书还为我们思考厦门今后如何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对政府部门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历史遵循,让我们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更加尊重历史,进一步增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潘力方:通过研究获取启发 助力做好发改工作
《厦门简史》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这本书对厦门历史进行了全面翔实的介绍,对于我们研究厦门、制定厦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研究《厦门简史》,从中获取启发,从而更好做好发改工作,进一步推动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市社科联副主席庄志辉:树立文化自信 讲好厦门故事
《厦门简史》是我们社科研究的一个突破,对学界进一步研究厦门具有开放性意义。地方历史文化对地方发展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该书的出版一方面树立了厦门的地方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我们讲好厦门故事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四史”要跟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厦门简史》正好提供了学习地方历史的素材。
市委党史方志室在读博士林靖:提纲挈领 主脉突出
《厦门简史》以新时代厦门的概念去思考记述区域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的今天,我们呼唤一部能以新时代厦门的概念重新梳理和总结厦门历史的著作。《厦门简史》打通了厦门古今的史学著述,现有的厦门区域史学著述大多聚焦明清以来的厦门历史,这些著述虽然小切口、深切入,但存在可能把厦门的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割裂开来的隐患。本书在史学著述的基础上,把古代和近现代的厦门历史打通了。此外,本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一个“简”字,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实现提纲挈领、主脉突出,做到易读易懂,非常见编纂者的功力。(记者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