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近日,在市园林植物园内的“太平石笑”景点,原本有些黯淡的摩崖石刻被填上了鲜红的水彩,“石笑”二字焕然一新,更令游人流连忘返。随着市园林植物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逐步推进,将有更多的石刻被清洁修缮。
其实,在植物园内的各个角落,繁花绿树的间隙里,总有摩崖石刻“露头”。据了解,园内的石刻数量多达上千座。透过这些或鲜明或黯淡的文字,可以窥见一段风云变幻的明清史,可以还原文人名士的风雅之姿,可以从环境迁异中观古今之变。
前去植物园游玩,寻觅、识读摩崖石刻的文字和历史,也不失为一趟旅行中的趣事。对此,记者请教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揭秘其中几处石刻反映的精彩故事,为游人揭开背后的历史线索。
亮点1
上千座石刻
成植物园独特文化
数量多、类型广、内涵深,是植物园内的摩崖石刻非常显著的特点。上千座石刻里,种类包括题词、诗刻、示禁、界碑、警示等,题材和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风景、文史、纪实等。
植物园内的“天界”石刻,与风光相辅相成。
有了摩崖石刻,许多风景更充满意蕴。“万笏朝天”“太平石笑”“紫云得路”“高读琴洞”几处名景,都在题刻的加持下,成为厦门旧“二十四景”;还有“天界”“锁云”等,风光与石刻相辅相成,同样吸引不少游人前来欣赏。通过摩崖石刻,古代文人名士大展诗词歌赋之才,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间的厦门名士黄日纪,他在园内的醴泉洞、长啸洞、太平岩等处都留下了诗刻或题词,“踏尽峰云最高顶,一声长啸落烟霄”等诗句,展现了其漫游山水的隐士生活。
游人也可以窥探到历史的烟云和变迁,尤其是南明时期,抗清、征倭、缉盗等丰富的历史被详细记录在碑刻上,其中醉仙岩征倭摩崖石刻,还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大量界碑和示禁石刻,也佐证着明清时期曾有地方势力屯兵于此,或被不同家族划“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