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骄子魂归故里
活跃在闽南游击战场第一线的彭德清,几次在厦门渡过生死难关,经历堪称传奇。1936年,彭德清再次经历了一次险中突围。当时,他带领部分游击队员突破敌人封锁,从安溪转移到沙美村。而叛徒与反动武装就埋伏在此,将他们团团包围。当时是农历三月初七,大雾弥漫,彭德清跳入溪中,躲进庄稼地,利用浓雾掩护,顺利突围。
1938年2月,闽南处处草长莺飞,彭德清告别故乡,告别亲人,带着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清率部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他曾担任团长兼政委的一师三旅七团所向披靡,被誉为“一代劲旅”。
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彭德清投身革命,贯穿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参加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炮击金门等。后来,他参与了新中国的交通、海运等建设。
▲彭德清(中)与家人在北京合影。
1954年8月,彭德清调入海军工作,次年他参与指挥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1958年,彭德清担任海军前线指挥员,完成炮击封锁金门的任务。1965年至1981年,彭德清任交通部副部长、部长,为祖国远洋运输、救助打捞等各项事业殚精竭虑。退居二线后,他主编了《中国水运史丛书》《中国船谱》《中华海魂》等书。彭德清还发动好友捐助家乡的教育和发展,筹建彭厝小学、同安一中等学校,推进同安程控电话工程等建设。
1999年6月,彭德清逝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骨灰撒入厦门、翔安彭厝、金门交界的水域。出生在海边的他,重回家乡大海母亲的怀抱。至此,彭德清走完“两头海、中间山”的一生。“父亲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彭平平告诉记者,1960年是父亲第一次带她回彭厝,当时村子很破旧,如今61年过去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些石头房,但是越看越有感觉。现在,她能准确地用闽南话说出“海蛎煎”。她说,那是父亲的拿手好菜。
(文/图 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蔡江沈 林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