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光胸怀大志
11月14日,是开国少将彭德清的诞辰。近几年,彭德清的女儿几乎年年回到翔安,回到彭厝的故居看看,到彭德清纪念室缅怀,到父亲开展革命活动的旧址走走。这里留下了彭德清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革命足迹,也留下了将军对故里的深厚情感。
连环画《彭德清的故事》。
1910年11月,彭德清出生在大海边的彭厝村,按字辈取名“楷珍”。14岁时,他因家贫辍学,背着鱼篓讨小海,还当过海员,远渡印尼、新加坡和越南。在海外漂泊的日子里,他痛感华人受欺凌,只因祖国贫穷落后,于是年少的心灵里萌生救国救民的意识。1926年秋末,16岁的彭德清参加彭友圃领导的同安农民运动,成为一名农民赤卫队员。这一年,彭德清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共青团振南区委书记。1930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捐税、抗征粮、抗征兵、抗派枪、抗派款的“五抗”斗争。
1930年9月,惠北暴动,彭德清调任共青团惠安县委书记。他刚刚到达惠安赤埕小学,住在党组织的联络站,当晚,国民党民团突然包围袭击小学,校园里枪林弹雨,他冒死突围,借着夜色冲出校门,不幸脚部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他忍着剧痛躲进路旁的庄稼地里,仔细一看,脚上血流不止,赶紧从上衣角撕下一块布条绑紧,就地隐蔽下来。敌人走了之后,负责接头的卢明堂四处寻找,最后从庄稼地里背出彭德清,连夜将他转移到惠东陈其昌家里养伤。一个多月后,彭德清脚伤愈合,才从惠安回到厦门接手新的工作。
身陷囹圄越狱逃生
1931年4月,彭德清担任共青团泉州特支书记,化名陈国华。他以莲河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很快在莲河地区迅速发展一批党团员,秘密组织30多名码头工人建立工会,进行两次罢工。党团活动风生水起,工作范围扩大到晋(江)南(安)同(安)三县交界处的官桥、水头、东石、莲河、安海、梅岭。到了1932年5月,莲河地区拥有革命群众100多人、10条枪支、5个新党员。6月,彭德清建立莲河党支部和团支部,并担任中共晋南特支书记和共青团晋南县委书记。团县委几名委员大多是十五六岁的青年,热情活泼,朝气蓬勃。
1932年底,彭德清奉命调入厦门市委,任中共同安县委书记。1934年冬天,为了打通厦门中心市委到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的路线,彭德清在安溪、同安、南安三县边界开辟游击区。他为解决活动经费回彭厝筹款后,在返回五峰山区的途中被国民党便衣队中的同村人彭水锦认出,便衣队搜走他身上的钱,把他送进同安监狱,戴上手铐脚镣,关在单人小牢房里。夜晚,彭德清从墙角捡到一根小铁钉,撬开手铐脚镣,站在床上,一跃而起,双手抓住房顶的木椽,扒开瓦片,纵身跃上房顶。他随后踏上大狱围墙,跳到围墙外,顺着小巷,一路疾跑,蹚过城郊的溪流,穿过阳翟,来到西柯,摸黑跑进村党支部书记柯贱家,才劈开脚上的大铁环,最后前往五峰山区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