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位于定安路71号。
小记者们认真观看纪录片,聆听“厦青团”“厦儿团”成员的回忆。
周边红色资源
台海网4月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心头涌动着一腔爱国热血。他们英勇战斗乃至舍生取义,以实际行动反抗侵略者的暴行,维护民族尊严,救助同胞于水火之中。
面对日本侵略者不断以战机、军舰袭扰厦门的情形,七七事变发生后仅三个星期——7月28日,在中共厦门工委的推动下,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厦门分会(又称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党员领导的宣传工作团和慰劳工作团活跃在大街小巷:排演剧目、创办报纸、筹款募捐、慰劳前线,催生出两个赫赫有名的抗日救亡团体:“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和“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激发起无数海内外同胞的爱国热情。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厦门日报社主办的“踏寻厦门红色足迹”活动走进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十多位厦门日报小记者团成员实地采访,聆听文史学者的讲述,一同致敬烽火中的平民英雄。
【现场】
听讲述看纪录片 少年英雄感人至深
“我们想象一下,1937年7月28日,有多少厦门百姓聚集在这里,振臂高呼抗日救亡的口号?”踏寻活动中,海沧区委原党建办主任、文史学者李向群向小记者们讲述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的背景。他介绍,七七事变后,厦门人民的抗日情绪越发高涨,抗日救亡活动逐渐从秘密转为公开,抗日救亡团体从分散变为统一。
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活动总部,就在今天思明区中华街道定安路71号。这里原是台湾籍医生黄仔屘(m??n)的私人住宅,她在骑楼的一、二层设妇产科诊所,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保生堂”。“当时,黄医生名望高、人脉广,定安路又处在厦门繁华的市中心,这也许是后援会选址这里的原因。”李向群说。
1938年5月11日,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中的宣传工作团、慰劳工作团,以及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等团体联合成立了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厦青团)。中共厦门工委推动成立并直接领导了厦青团。
参观活动中,李向群与小记者们一起观看他参与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厦门的记忆》。片中,当年意气风发的厦青团成员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只要回忆起连夜奔走,为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不惜一切代价的情景,他们依旧热血沸腾。
李向群采访过厦青团和厦儿团的成员。他告诉小记者们,在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以及厦青团、厦儿团的事迹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学习——信念、意志和行动。当年,厦儿团最小的成员只有7岁,最大的才17岁,另外还有不少报童加入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宣传队伍。让他们毅然离开父母,勇敢地参加抗日斗争,用歌唱、表演唤起民众觉醒的,正是那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厦青团成员回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头上戴的草绿色“钢盔”是用油桶打造、油漆刷的,手里的大刀是借的,到底能不能砍东西谁也不知道。他们就靠这些装备上了前线,在党的领导下分赴漳州、龙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厦儿团成员更是辗转到汕头、广州、香港、越南、高棉等地,最后回到广西桂林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慰劳活动。3年间,跋涉了上万公里。他们遭受了成年人都难以忍受的艰苦和压力,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行动’是关键,在共产党的召唤和教育下,当年的青年和少年有了国难当头的危机意识,并切实付诸行动保卫祖国。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大家更要跟着党走,珍惜大好时光,把握机会,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读书。”李向群说。
“李爷爷,到前线这么危险,为什么这些孩子的父母同意他们去呢?”思明小学四年级小记者阮宏恩举手提问,在场的家长不禁笑了起来。“所有人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抗日,所以父母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前线。”李向群笑着说,还反问阮宏恩,要是回到抗日战争时期,你愿意像厦儿团的孩子们一样奔走宣传吗?“可能我父母会舍不得,但是我愿意去!”阮宏恩坚定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