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岩内的“俞戚诗壁”。
台海网3月2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厦门万寿路上的万寿岩是一处历史名胜,厦门“大八景”之一,名曰“万寿松声”,目前这里古松已荡然无存,倒是留下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俞戚诗壁”,这处明代古崖刻见证了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的风采和往事。
“俞戚诗壁”:游万寿岩 将军和诗
在中国历史上,从元代开始一直到明代末年,倭寇为患中国,给中国东南沿海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经济损失。明中期以后,日本倭寇更为猖狂,大肆侵扰闽、浙、粤沿海一带,凡倭寇所至,烧杀抢掠,千里为墟。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562年-1565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数次入闽抗击倭寇。1564年2月戚继光率戚家军追击倭寇至同安王仓坪(今属龙海),斩敌数百人。1565年秋,俞、戚二军会师闽粤交界,彻底歼灭倭寇主力,从此,为患多年的倭寇基本平息。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和历史的记载,“俞戚诗壁”即为戚继光、俞大猷在抗倭期间到厦门时所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万寿岩寺住持普荫所撰《万寿岩记》摩崖石刻称“倭寇之时,俞都督讳大猷、戚参将讳继功(应为“光”之误)曾到此,有诗留题,勒之于石壁之上”。
“俞戚诗壁”上的诗刻,第一首诗云:“万丈峰峦耸目前,不须雕巧出天然。露涵石瓦生春色,炉爇旃檀起瑞烟。自信明时无隐逸,还疑僻处有神仙。公余正好谈玄妙,又统三军过海边。”据道光《厦门志·卷九·艺文》载,此诗署名戚继光。
第二首诗云:“幽岩屹立梵宫前,片石呈奇瓦俨然。峭壁罅虚寒漏月,博山香爇暖生烟。高僧煮茗能留客,樵子观棋每遇仙。说罢禅机登绝顶,恍疑身在五云边。”此诗则署名俞大猷。(注:爇,音若,意为燃烧。旃,音展,意为赤色。罅,音霞,意为裂缝。)
在《厦门志·卷二·山川》中载说:诗壁“石镌明人诗二首”,其实石壁上是有三首诗的。
第三首诗云:“禅宫俯瞰乱峰前,片瓦重重势俨然。松落石檐寒带雨,云飞山户晓生烟。人夸竺国三千界,我爱蓬莱第一仙。幸喜封疆无事日,楼船同渡海南边。”从诗中的第一、二首可以看出诗情豪迈、气宇轩昂,是出自干城之将手笔,而第三首则语带空灵,充满禅意,应是当时万寿岩寺高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