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文化教育  >> 正文

吉时到送王船迎来新生活 上周举行“送王船”民俗活动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何厝社区王船“化吉”,祈佑风调雨顺。记者唐光峰摄

  台海网12月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12月5日至6日,厦门钟宅畲族社区、何厝社区分别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活动,王船浩浩荡荡绕境巡安,寄托了当地居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钟宅“送王船”活动一般四年举行一次。12月5日,10多支“送王船”绵延数百米,浩浩荡荡从灡海宫观音庙出发,沿钟宅绕境巡游,途经钟宅南苑、钟宅新家园、王公庙,最后驶向钟氏宗祠,场面十分壮观。巡境过程中,钟宅居民纷纷摆上供品,虔诚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记者注意到,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钟宅社区“送王船”巡游队伍中有不少年轻人参与,许多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网上进行分享。主办方说,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年轻人参与传承,让有600多年历史的“送王船”民俗迸发出新活力。

  6日晚,钟宅居民护送王船到海边“化吉”,现场火光冲天,王船在烈火中“涅槃”。据悉,本届的王船长9.8米、宽2.2米、高4米,造型独具一格,形似古代官船。王船船身涂满彩绘、舷边插满彩色纸偶。

  对于钟宅居民而言,今年“送王船”很特别。“因为拆迁,我们住进新家园,开始了新生活。期待今年的‘送王船’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一位居民说。

  6日,何厝社区举行第十二届“送王船”活动。中午1点,开路先锋队、彩莲、撵轿、何厝宋江阵、何厝小操队、舞狮队、腰鼓队、西鼓队、大鼓凉伞队、舞龙队等10多支“送王船”队伍浩浩荡荡,从何厝顺济宫出发,沿社区绕境巡游,途经观日路、吕岭路,最后抵达何厝避风坞,场面蔚为壮观。晚上,吉时一到,通过“化吉”,王船正式出航,祈佑何厝风调雨顺。

  “送王船”是闽台沿海地区民间盛行的一种敬奉海神传统民俗活动,已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不仅存在于我国闽南地区,也在许多东南亚国家代代传承,2013年进入马来西亚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成为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
厦门数百米长队“送王船” 年轻人接力传承古老民俗

厦门钟宅畲族社区12月5日迎来热闹的送王船民俗,10多支队伍数百米长浩浩荡荡沿着钟宅片区绕境巡安,寄托了当地居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堪称一场“海洋文化狂欢节”。   送王船是福建和台湾地区“王爷信仰”最具代表性的仪式,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王船一般由能工巧匠精心制作数月,经过祭祀后进行巡境和焚烧化吉。当天钟宅信众抬着王船,伴着锣鼓声从灡海宫观音...

非遗送王船 年轻人接棒!厦港年轻一代参与让非遗民俗传承不息

台海网11月20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长11.12米,宽2.55米,本届王船为历年之最;厦门与马六甲同时送王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非遗期间,有着特别意义;烧王船首次采用线上视频直播,浏览人次达130万,线上线下,人山人海…… 在新老厦港人的努力下,非遗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 ...

中马两国同步“送王船” 系厦港历届最大王船

台海网11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通讯员 洪燕妮 文/图) 礼炮声响,锣鼓齐鸣,阵容庞大的巡礼队伍从沙坡尾走出,沿着大学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环岛路一路“送王船”,最终抵达书法广场“化吉”(焚烧)……昨天下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0届厦港“送王...

第十届厦港送王船活动将在沙坡尾举行

台海网11月12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11月1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届厦港送王船活动将在沙坡尾举行。届时,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陈耕将领衔沙坡尾“一日馆长”,现场讲述非遗沙坡尾的故事。   送王船习俗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是厦门渔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初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