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蛟池已被人工填土绿化,拟建公园。
台海网9月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马巷龙蛟池原名“林家池”,是清代富商“林百万”建造的。“林百万”的真名叫林芳德(1698—1758年),清嘉庆版《同安县志》记载说:“林芳德,捐职州司马,捐百金修梵天文公书院,倡改岳口理学名宦石坊;施棺十年,费以千计。”这是位有钱的大善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
据坊间流传,林芳德之子林中桂欲娶安溪李光墺(时任国子监司业)之女李倩(亦是当朝宰相李光地的侄女)为妻。李光墺嫁女有个条件:林家须为其女建造一幢阁楼,楼后要有花果园,楼前要有鱼池,俗称“前鱼池,后果子”。
林家不缺钱,随即兴建了一座“棲云楼”,马巷人称之为“梳妆楼”;棲云楼前挖了一口大鱼池,马巷人称“林家池”。林家败落后,林家池产权几易他人,光绪年间改称“垅沟池”。上世纪80年代,马巷镇政府重定马巷地名,雅称“龙蛟池”。
据光绪版《马巷厅志》载:“垅沟塘,在马巷新建天后庙右畔,为蓄注之所,居民每以午节斗龙舟于此,灌田二十余石种。”就是说垅沟塘的功能,主要用于蓄水注流(今马巷三乡片区的生活废水和雨水均蓄存于此);每逢端午节,居民会在池塘上赛龙舟;蓄水量可灌溉农田100多亩(按一亩稻田15斤谷种为计算,一石谷种120斤,一石谷种能播8亩水田,灌田二十余石种,即水田100多亩)。
据老人回忆,原龙蛟池面积约20亩,最深3米左右,1949年前是三乡苏姓家族的养鱼用水。上世纪50年代,曾作为马巷织布厂的漂染池,因污染农田于60年代停用。后来水产公司作为鱼苗养殖场,并建有电灌站灌溉农田。
上世纪90年代后,电灌站被拆毁,水池被填为杂荒地。镇政府曾向社会募捐,准备在这里建儿童公园;最新的规划是拟修建休闲公园。
马巷缺水。龙蛟池曾经是马巷最大的池塘,如今变成一个小水塘,令人惋惜。(文/图 苏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