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文化教育  >> 正文

非遗课来了丨一张薄饼裹春色,卷住“家的味道”,守护四百年“匠心”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SHOUYI藝學堂

非遗美学  诗意生活

她,揭开尘封千年的面纱

拨弄心弦,倾诉梨园惊梦的粉墨人生

衣袂翩跹,领舞远方田野的粗犷柔情

素手纤纤,雕琢大国工匠的拳拳之心

非遗,孕育天地大美而不言

独处中,臻至生命的圆满

……

为致敬非遗,传播非遗正能量

台海网图文+短视频+直播倾力打造

《艺学堂-非遗课来了》

系列非遗线上公益课程

愿未来的日子

你我皆是非遗之美的见证者

古老技艺的守护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艺学堂直播群)

第六课时

本周六下午15:00

我们将邀请到

“薄饼嫂”吴招治

线上直播同安传统小吃

迄今已有400年历史的

【同安薄饼】

它便是大多数人

称之为“春卷”的民间美食

在食客挑剔的味蕾下各地自成一派

拥有着薄饼、润饼、春饼等

五花八门的自家名号

可谓是在南方遍地开花

若提起厦门的薄饼

十里八相最令人津津乐道的

便是同安“薄饼嫂”的独家配方

十几种时令蔬菜炒成菜料

独门搭配特色“油饭”

一张薄饼皮、一层炸海苔

一点花生酥、一勺秘制酱

一口下去仿佛吃下了“整个春天”

周六就跟着小艺的步伐一起探秘

厦门美食老字号

“吴招治薄饼”

看这道低调有内涵的“经典小吃”

到底是如何俘虏无数闽南人的胃

福建省级非遗项目

薄饼制作技艺

薄本裁圆月

柔还卷细筒

纷藏丝缕缕

馋嚼味融融

学艺手册

每年春节、元宵、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节等重要民俗日子,闽南多数地方保留着吃薄饼的风俗习惯。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清明节祭拜祖宗,薄饼必不可少。

相传厦门吃薄饼习俗源于明代蔡复一的夫人,明代后期,五省巡按、同安人蔡复一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蔡夫人担心丈夫饿坏身子,把面粉做成一张薄薄的面皮,再包上各种菜烩,给丈夫就餐。这样既不耽误政事,也误不了吃饭。从此,蔡夫人做薄饼助夫的故事,传为美谈,也为民间广为效仿。

看似简单的薄饼,做法却十分讲究。不仅众多食材搭配,要分开来煮。红萝卜、芥蓝球可以一起煮,花菜和高丽菜可以一起煮,蒜、荷兰豆、豆干、海蛎、三层肉等则要分开炒。然后混在一起拌成菜烩,色香味俱全。

而且薄饼皮很关键,面粉要好,配比合理,做出的薄饼皮又薄又Q,标准的薄饼皮一斤有30至35张。炒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好的薄饼皮,有油饭,有10多样的薄饼菜才能做出正宗的好薄饼。

招治薄饼中,绿的韭菜,黑的香菇,红的胡萝卜,白的豆芽,一张薄薄的薄饼皮里,五颜六色的馅料,被誉为“白云一片裹春色”。

一辈子与薄饼打交道,吴招治从中悟出了生活哲学。

“薄饼包起来,里面有10多种的菜,放到嘴巴里,满满的,有酸有甜,就像是生活的味道。”从她开薄饼店起至今,天天有人来吃薄饼,吃到的薄饼,是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坐落在同安车站附近的

“薄饼嫂传统美食”

古香古色中烟火气缭绕

本周六,在同安

家喻户晓的老字号里

小艺继续带您一探

同安薄饼背后的传承故事

线上互动

非遗传承人为您答疑解惑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艺学堂直播群)

直播预告

5月2日(本周六)

下午15:00-17:00

“吴招治薄饼”制作

如何运用鲜嫩诱人的春菜

匠造出难以忘怀的家的味道

【直播内容】

同安薄饼历史介绍

“薄饼”现场制作

非遗知识与传统技艺干货满满

还有机会获取限定福利

欢迎各位准时围观

非遗故事

千年同安的饮食文化瑰宝,不能让它失传。

——薄饼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招治

年过六旬的吴招治,仍每日里里外外忙碌着,采买备料制作亲力亲为。一身优雅的旗袍,精心打理的发髻,举手投足之间,“薄饼嫂”的亲切与敦厚显露无遗。

吴招治出生在一个穷困家庭,三个月大就给蔡家从小养大。小时候生活很清苦,吴招治从9岁砍柴到18岁,一直到18岁那年,体重也仅有34公斤。还帮别人带过孩子,也曾在车站卖过玉兰花。

后来跟着外祖父蔡体学习厨艺,她喜欢琢磨薄饼的用料和制作方法,手艺也渐入佳境。1952年,蔡体在同安城关西桥尾开了间小店,专营薄饼,小店就取名为“招治薄饼”。

舌尖上的老手艺,封不住的家乡味

吴招治

吴招治,1958年11月出生于同安,几十年来匠心传承同安味道,素有“薄饼嫂”的美誉,其薄饼制作技艺,2009年6月入选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5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她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00年,吴招治薄饼搬迁新店,在薄饼制作方法、选料用料等也进行了改良,十年如一日的“匠心”质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吴招治眼光颇为独到,她认为,小吃品牌的形成,与传统风俗为根基,与文化不可分割,薄饼要叫得响,必须打文化牌。

在吴招治古香古色的店里,墙上悬挂着不少文化名人字画。厦门市方言顺口溜一代宗师汪宗辉特地为“薄饼嫂”写了顺口溜:吴招治,做薄饼,历史悠久很出名,选料讲究肉很精,香茹虾仁来合成,营养可口好名声,老朋友,新亲情,兄弟姐妹相宴请,赞不绝口很时行。

吴招治薄饼店的薄饼集中体现了厦门小吃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配料巧妙的特点,蜚声海外,成为同安乃至厦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小吃名店之一。

如今,吴招治的女儿庄秋铭放弃音乐教师的工作,回来在母亲店里帮忙。可谓是一双弹钢琴的手回来做薄饼。传承老技艺,不仅是守住“古早味”,更是守一颗“匠心”。

最近,吴招治更是上了直播“带货”,庄秋铭也以“中华老字号吴招治”为名开了抖音账号,分享“家乡味道”,开启属于“闽南传统美食”的新天地。

往期推荐

非遗课来了|惊艳日本!“枇杷黄”花纹的秘密

非遗课来了|锡雕侠侣“仙居”里的蛋挞硬核吃法

非遗课来了丨清明往“世外香源”寻觅人生况味

非遗课来了丨掌中绝技!方寸舞台演“一出好戏”

非遗课来了丨“家的味道”豪横大肉“C位出道”

编辑丨刘彦玫

设计丨高雁情

策划丨陈小清

图片由非遗传承人提供

台海网原创,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扫码加入我们

感受非遗之美 体验诗意生活

相关新闻
以锡雕就匠心 走近泉州市级锡雕技艺非遗传承人

台海网4月2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千手观音、红脸关公、银色的小螃蟹……走进泉州市级锡雕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志刚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展厅里各种造型精美的锡器。30多年来,王志刚的作品多次获奖,也收获了海内外人士的推崇和青睐。 “如今,我接到的订单很多是来自台湾和东南亚...

带着新视野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厦门非遗“二代”“三代”回来了!

台海网4月23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是一座城市独有的符号。它们穿越时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在社会各界因部分非遗项目后继无人而扼腕叹息时,厦门的“非遗二代”“非遗三代”却回归了。兜兜转转,他们重拾古老技艺,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活力。...

一粒“葡萄”四种味道 同安农家乐体验采摘乐趣

台海网4月19讯 (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文 陆军航/图)“你看这一颗,这么大,赶紧摘下来!”“这棵树上也有不少果实,赶紧来!”……   葡萄很常见,但长在树上的“葡萄”就不常见了。昨天,一群小朋友走进同安区祥平街道瑶头村的真宾农艺,只见满园绿意中,圆滚滚的黑紫色树葡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