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张水锦
福建省海澄县角美镇石美村人,贫苦渔民。1949年9月家乡解放后,积极支前。10月15日解放鼓浪屿的渡海战役打响,张水锦及家人共5人在运送解放军渡海时,被国民党军炮火击中,船毁人亡。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张水锦支前特等功臣,福建省人民政府立刻批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厦门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雕塑群《永志铭心》中的船娘原型就是张水锦。(林铭鸿 摄)
台海网8月2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张水锦,人称“锦娘”,本是贫苦渔民,后被解放军所救;为报恩,她在解放厦门的战役中积极支前,用两艘渔船,带动一家5人支前;她有勇气也有智慧,出征前躲入船舱,只为同家人一起参战,最终壮烈牺牲。
在运送解放军前往鼓浪屿的渡海战役中,她是唯一的一张女性面孔。
一心报恩
被解放军救下 成支前唯一女船工
1949年,张水锦54岁,以虎网船为家。“快点!上船!”据张水锦外孙欧阳龙兴讲述,早在当年8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已挺进福建,追歼南逃敌人。解放军解放福州、攻占漳州后,敌军一路溃败南逃,9月20日凌晨,10余名残兵逃至石美村海边,企图渡江逃逸,于是鸣枪胁迫渔民:载我渡江!张水锦一家就在其中。紧要关头,第三野战军第31军91师闻枪声赶到,挽救了张水锦一家人的生命。石美解放,张水锦夫妇及其三个儿子劫后余生,张水锦一心想报恩。
3日后,解放军部队召开支前动员大会,动员渔民运送解放军渡江解放厦门岛、鼓浪屿。张水锦站了出来:“我自出世就在船上长大——划船、掌舵、驶帆我都会,我参加!”然而部队规定妇女不参加渡海战斗。再三争取下,部队答应:可以帮忙,但不上前线作战。张水锦就此成为支前的唯一女船工。她将家里的两艘渔船一并登记,将年仅16岁的小女儿托付给亲戚后,就与丈夫和三个儿子一起全力支援前线。
勤劳积极
夜间训练白天守船 被部队首长表扬
渔民动员大会结束后,人民解放军31军91师“南台船管大队”将征集而来的船只编为三个中队,张水锦一家被列入第一中队,在角美乌屿港集训——白天,船只隐蔽在沿海高大的红树林中;夜间则载着解放军出海训练。
当时的解放军多是从北方来的“旱鸭子”,不通水性,一到夜晚,张水锦便带着他们学划桨、司舵、起帆,战士听不懂普通话,她便打手势交流,互教互学。白天,部队上岸防空休整,张水锦和丈夫仍坚守在船上,继续护理船只,捡树枝插在船上作掩护,不时就有敌军飞机从头顶上空呼啸而过。
训练中途,张水锦年仅3岁的孙子发了高烧,一家人急得团团转。解放军医疗队立刻派军医上船医治,最终张水锦的孙子转危为安。这更加坚定了张水锦报恩、支前的决心。
一次部队首长视察,劝张水锦上岸休息、防空,保障安全,她答道:“年轻人很快就要参加渡海作战了,我老了,即使有点意外也心甘情愿。我把船护好,也是为解放厦门多出点力!”据欧阳龙兴讲述,由于外婆在集训工作中勤劳积极,部队首长称其为“全体参战人员和船工学习的榜样”。
经历20余天训练,渔民和解放军配合,共同组成了一支能适应渡海作战的船队。渡海战役前,张水锦去探望亲人,安慰16岁的小女儿黄玉枝说:“我送部队过去,等厦门解放了,就带你上鼓浪屿玩。”之后,便毅然上船——那艘虎网船,虽已是作战船只,仍载着张水锦一家的衣物家当,也是张水锦唯一的家。战前,她将部队赠送的一面战旗挂在桅杆上鼓舞士气,战旗上写着:“渡海第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