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切文学都应有社会担当”
上世纪80年代末,“鸡汤文学”仿佛雨露,洒在民众“久旱”的心田之上。而在当代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生活的丰富,随着各种思想的引入,人们逐渐开始了建立在扩大认知基础之上的思考,对公共事件逐渐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而这时的一些“鸡汤文学”还在十年如一日地传播着“随遇而安”、劝人们适应“日常秩序”。
江华一直相信,文学应该传递给读者更多正面、乐观、积极向上的信息,要引人向善,需要杜绝那些过于负面、消极、颓废厌世的思想倾向。鸡汤读者一般也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把“鸡汤文学”当成人生指南,所以这样的文字难免混杂进大量的成功学甚至厚黑学的东西。“独立思想”、“批判精神”不能被这些快餐式、娱乐化的“精神食粮”代替。“主要还是通过故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去宣讲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宣扬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说文学作品需要传递正能量,当然就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还是应该让作品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普通生活,从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出发,写出让普通人有代入感且爱看的故事,这样会更加接地气,更能让广大读者认同和接受。”江华强调,“价值观”关乎未来,一切文学都应该有社会担当,正能量与读者需求并不冲突,他把这些思考和感悟融入了自己的《强起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