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范希平 叶晓菲 文/图) 一家书店,是一座城市文脉的见证者。在这纸质阅读不再是主流的电子时代,每一家用心经营的书店都值得尊敬,尤其是那些在城市街角旮旯一隅清贫独处、执着坚守的旧书店,更加令人钦佩。
我们由此不禁再次回望那些多年坚守的旧书店,我们走进了晨光书店和小渔岛·荒岛图书馆这两家旧书店,倾听书店老板的“守旧”故事,关注他们对旧书、旧书店执着坚守的情怀。
晨光书店老板老陶
只要有出路愿意公益化
BRT开禾路口站台下,一排长长的骑楼,一家连一家都是特色小吃,每天食客往来不绝热闹非凡,已形成厦门超高人气的“小吃一条街”。很少有人注意到,异常热闹的“小吃一条街”,竟然“潜伏”着一家旧书店——晨光书店,就在BRT自动扶梯入口处旁边。
晨光书店门面不大,从外面看,十分老旧,灰暗,没有餐饮店醒目的招牌、明亮的店面,走过路过确实容易忽略而过。坐在店门口的书店老板,姓陶。陶家两代人,做旧书生意50多年。陶家开的晨光书店,是厦门最老的旧书店。
许多书收回来 只能堆着
走进晨光书店,旧书味扑面而来。书店狭窄逼仄的空间,堆满了灰暗老旧的旧书,堆得满满当当,货架上的书,一直顶到天花板。货架之间,仅容一人,两人相对侧身通过都很困难。货架脚上,还堆着书,显然是要充分利用那一点点空间。书店空间如此逼仄,老陶只能坐在店门前。
这家书店,与其说是旧书店,不如说是旧书仓库。其实,即便是仓库,也不会堆得如此满满当当。
店里有多少书,书店老板也只有概数,大概二三十万册。许多书收回来,只能堆着,别说上架,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拆。
一间旧书店 两代人坚守
老陶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父亲从各地搜罗回来许多旧书,有称斤卖到回收站的,有搬家淘汰的,还有各方好友捐赠的……很长一段时间,晨光书店承载着厦门旧书市场的希望。“父亲一辈子都在跟书打交道,那时候6折收书,出售率在90%以上,基本都可以卖掉,效益是很好的。”老陶十分怀念过去的好时光。
老陶当年大学毕业,在国企上班,待遇收入都不错。后来父亲老了,晨光书店是父亲半生心血,不想就这样消失了,老陶于是接手了这个书店。“当时也是考虑到,一座城市的文脉,老书店是一种体现,必须有人延续传承。”
让晨光书店 一直经营下去
老陶坚守着书店,5块钱、10块钱地卖书。这么微薄的生意,还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有时候也想过放弃。但是,许多老顾客到店里,总会说:“你不要关门啊,要一直经营下去!”这也是他继续坚持下来的动力。
晨光书店处在店租昂贵的商业街市中。旧书利润微薄,如今出售率只有20%左右,勉强维持生活。“若这不是这个店面是自家的房产,不用租金,书店肯定早就不在了!”老陶自嘲地说。他曾经考虑将书店捐出去,作为城市文化公益事业,所得收入也作为公益回馈社会。
晨光书店空间狭窄,旧书太多,只能堆着。店内20多万册的旧书,全部依靠人工记忆这种原始的操作方式。更不用说,老陶还有不少书在外四处寄存。只有拥有足够的空间,才能给旧书登记造册电脑录入,真正体现旧书的价值。老陶说,“我会继续寻找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让晨光书店可以一直经营下去。”